Sunday, June 28, 2009

古琴‧流水‧知音

最近抽空看了初春買的《林西莉古琴的故事》,激起了我重聽古琴的興致。

我與古琴的邂逅,應該是多年前在東吳音樂系的一場學術研討會上。會中有一名專攻低音大提琴的美籍教授發表論文,我受邀擔任他的引言人,他講著講著,就請出了古琴,現場奏了一段。古琴那細緻的外型、空靈的琴音,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坎裡。

後來聽說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想到古琴乃古代文人四藝 ── 琴棋書畫 ── 之首,於是我便四處蒐集古琴的 CD,有一陣子每天都附庸風雅,沈浸在悠遠的琴音當中。

去年三月,我休假人在大陸,趁機跑了一趟武漢,按圖索驥找到了漢江邊上的琴台,相傳這裡就是中文詞彙「知音」的發源地。伯牙是春秋時期的琴師,嘗在此撫琴,樵夫鍾子期能聽辨律,其所彈何為高山、何為流水,於是二人結為好友,相知相惜,成為千古佳話。


這首《流水》相傳為伯牙所作,是一首有 2500 年歷史的古曲,今彈者為管平湖,乃當代中國古琴大師。此錄音曾於 1977 年被美國 NASA 的旅行者 (Voyager) 探測器送入太空,成為唯一代表中國、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間尋找知音的音樂。

知音難覓。NASA 的這項搜尋外星人的任務,不曉得我們有生之年能否達成?

3 comments:

liaowei said...

曾老師:

您說得那位美籍低音提琴教授,正是我音樂系大學四年以及碩士班第一年的指導老師。

羅老師已於2006年暑假返美,他在美國出了一張唱片,下次有空給您聽聽看。

Willis

liaowei said...

BTW,古琴的音樂,其存在的理由和我們現在所想的「音樂演奏」,有很大的不同。

古琴及它的演奏,並不是為了「給別人欣賞」,因此古琴也並未如其他樂器般有物理結構上的「進化」-這裡指的進化,是說其他的樂器,數百年來或因音量上的需求(想要在更多人面前被聽的更清楚)、或是獨奏性能上的需求(想要炫技)都在製作工藝或是結構上有許多演進。

古琴則不然,永遠是沈靜的、低吟的。一切的彈奏只為了個人修性而為之。

曾泰元 said...

Dear Willis, 原來羅老師就是你的指導教授啊!他出唱片了,希望有機會聽一下他的 CD。也感謝你對古琴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