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04, 2017

高中英聽「菜英文」該怎麼救


今天《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高中英聽「菜英文」該怎麼救〉,以下為全文:

高中英聽「菜英文」該怎麼救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12 萬人報考的高中英聽測驗公布成績,不出所料,雙峰現象日益突出。

最好的 A 級(幾乎完全聽懂),佔所有考生的 21%,比去年同期的 18%,高了 3 個百分點。最差的 F 級(僅能聽懂少部分)佔 7%,比去年的 4%,一樣高了 3 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中間多數漸漸流失,所謂的 M 形化分布更加明顯。

成績的常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是個類似寺廟裡的大鐘、中間高兩邊低的鐘形曲線(bell curve),然而台灣考生的成績分布,近年來已發展出 M 形的態勢,圖形的兩端逐步翹起,中間隨之凹陷,離常態分布越來越遠,引發眾人憂慮。

英語聽力是英語學習的一環,是聽、說、讀、寫這語言學習的四項技能之一。英聽成績所反映的,是整體英語學習成效的一個切片。雖然採計英聽作為入學門檻的大學校系只是少數,這個成績的好壞看似對明年的入學影響不大,然而一葉知秋,高中生整體的英文學習成效,估計相去不遠。類似的分布,也將會反映在明年的學測和指考上。

10 月中,台灣的多益英檢成績全球吊車尾,才引起各界熱議。這回高中生的「菜英文」又添一例,再上新聞。台灣的整體英文欠佳,媒體也持續披露,錚錚發出警訊,然而情況依舊。

台灣的英語教育是個多年沉痾,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升學主義導致考試扭曲教學?教材沒有編好讓人覺得枯燥害怕?追求小確幸國際移動力低落覺得英文沒大用?或許都有可能,不過第一線老師沒有悉心盡力把學生教好,引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我們也要負擔起一部分責任。

全台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即將於下周周末兩天在台北的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召開。不曉得與會的各路專家在論文高來高去之餘,能否撥出一點時間,跳出微觀的學術象牙塔,宏觀地針對這件台灣英語教育的根本大事,提出一些剴切的建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