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30, 2017

從石榴的英文談起

今天,廣州的《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拙作,題為〈從石榴的英文談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超連結瀏覽。繁體版的全文如下:

從石榴的英文談起

曾泰元

40 年前,我在雲林虎尾讀小學,前後三位「級任老師」(班主任)都是南方人,低年級的李桂芬老師是浙江人,中年級的章光第老師是江西人,高年級的談錫寬老師是江蘇人。模糊的記憶中,他們都曾在課堂上不止一次地提及大陸故鄉的石榴,神情中隱約透露出遙遠而無奈的鄉愁。那時台灣還沒有石榴,要想像,還真無從想像起。

及至稍長,讀到了「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幻想著「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浪漫,石榴,彷彿就是朱紅的化身,是下凡的仙女。

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我在美國讀博,第一次在超市見到石榴,活脫像個肚臍前突的大蘋果,外形既可愛又逗趣,兒時的記憶突然就湧了上來,立馬買回去一嘗究竟。美國友人告知吃法,說掰開石榴吃裡面的籽。我興致勃勃,掰開一看,天哪,裡頭酒紅色的籽多如銀河沙數,而且石榴別的不吃就吃籽,我一顆一顆往嘴裡送,吃了許久也望不到終點,我的石榴初體驗成了一場煎熬,害得我從此對石榴敬謝不敏。

日前太太從超市買了一個美國進口的紅色大石榴回來,說要跟我分著吃,我還是推辭再三,述明緣由之後被她四兩撥千斤,只好硬著頭皮再嘗一次。石榴籽豔紅欲滴,像是一顆顆的寶石,但吃起來既費時又費勁,我擔心我吃完這半個恐怕得個把小時,後來突發奇想,大口將一團籽咬碎吞下,速度竟如秋風掃落葉,三兩下就清潔溜溜。

誰教石榴的英文是 pomegranate,詞源義為「多籽果」?

石榴 pomegranate 3 個成分所組成:pome + gran + ate。第一個成分 pome,也是個獨立的英文單詞,指的是梨、蘋果一類的「梨果」,與法文的 pomme(蘋果)有關,雙雙源自拉丁文的 pomum(詞根為 pom),原意為 fruit(果;果實),後才轉有 apple(蘋果)之義。第二個成分 gran 與英文的 grain(穀粒)同源,來自拉丁文的 granum,意為 seed(籽)。最後一個成分 ate 是個形容詞的後綴,亦可做名詞使用。因此追根究底,石榴 pomegranate 的原意,其實就是 seedy fruit(多籽果)。

好一個多籽果!一個男人拳頭大的石榴,裡頭的籽,少說也有成百個吧?

有趣的是,法文的「馬鈴薯」(即「土豆」)是 pomme de terre,字面義為 apple of (the) earth(土地的蘋果),亦即 ground apple(土果)。土豆,土果,一中一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法文的 pomme d’amour,字面義為 apple of love(愛之果),不免讓人不明就裡地就充滿了浪漫的情懷,事實上指的只是再普通不過的「番茄」。英文將之借入,詞序稍做調整,love apple 也是番茄舊時的別稱,迷人依舊。

我常聽美國同學在說 crab apple,由於真實的水果不易見得,在超市、餐廳看到的又多是加工製成的果醬、蜜餞,我只能按照字面的「蟹蘋果」來理解,終究無法參透,後來才知道這是種小型的野生酸蘋果,跟「蟹」的關係不明,至今似乎尚無定論。

「蘋果」的英文單詞 apple,其古義本為「果」,可通指各種果實。這個語言的活化石,還出現在一些常見的複合詞中,最知名的莫若 pineapple(鳳梨;鳳梨)。這個 pineapple 最早指的是「松樹的果實;松果」(或「松球」,英文現稱 pine cone),後來因為鳳梨的外形與松果多所相似,因而 pineapple 指涉的對象產生了轉移,語義也就隨之改變了。

「山楂」的英文常用 hawthorn,另有一別名 thorn apple(字面義「刺果」),而這 thorn apple 也是「曼陀羅」(jimsonweed)的別稱。一個刺果,兩種意涵。

台灣的「釋迦」就是「番荔枝」,因其果肉軟糯,甜度甚高,英文常稱之為 sugar apple(字面義「糖之果」)或 sweetsop(字面義「濕軟甜果」,sop 意為「濕軟的食物」),是台灣的特色水果之一。

台灣的「蓮霧」源自南洋,不過蓮霧來台後不僅品種漸多,口味更是益發迷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反而成了台灣的特色水果之一。蓮霧的英文一般說 rose apple(字面義「玫瑰果」,因其玫瑰色的外皮而得名),也可說 wax apple(字面義「蠟果」,因其蠟質的果皮),這兩個詞語都有 apple,指的也是果實,而非想當然的蘋果。

「多籽果」石榴的英文是 pomegranate,從梨果(pome)到蘋果(apple),從蘋果到果實(fruit),相關詞語一路下來,石榴家族倒也真是多子多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