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8, 2016

海派西餐漫不經心

今天《旺報》刊登了一篇我的隨筆,題為〈海派西餐漫不經心〉,以下為見報全文:


海派西餐漫不經心

上海點心是我這個台灣人的最愛,生煎、小籠、蟹殼黃、蔥油餅、排骨年糕、開洋蔥油麵,總讓我的味蕾臣服。航班甫進港,雙腳才落地,我的心就脫了韁,飛奔到各家小店攤頭,準備大快朵頤。

小時候家裡常做羅宋湯,後來才知道原來「羅宋」是音譯自英文的 Russian(俄羅斯的),英文道地的說法是源自俄文的 borscht

直到我娶了上海老婆才了解到,原來羅宋湯是早期上海人揉合中西的發明,是「海派西餐」的經典菜色之一。這個新發現,讓我對老派的上海西餐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總想在上海點心與家常本幫菜之間找個空檔,前去品嘗體驗,一探究竟。

紅房子西菜館是內人帶我去的第一家海派西餐廳,位於熱鬧的淮海中路、國泰電影院的斜對面,有著輝煌的歷史。餐廳在二樓,亮白的裝潢、璀璨的吊燈,氣派中散發出幾許優雅,賓客滿座,然環境卻略顯嘈雜。

身處羅宋湯發源地的上海,在知名的海派西餐廳點了份羅宋湯,然口味只能說普通,其他上桌的餐點,也無特別令人驚豔之處。我的海派西餐初體驗,就以淡淡的落寞告終。

過了好一陣子,有回媒體報導了同屬老牌的新利查西菜館,我夢裡的海派西餐又被喚起,於是我們劍及履及,馬上前去嘗鮮。這是家大眾化的海派西餐廳,在繁華的徐家匯商圈鬧中取靜。可能是因為價格低廉,CP 值高,餐廳的食客大排長龍,也可能是因為相對便宜,裡面的環境、氣氛、服務就都無法講究了。我們點了海派西餐經典菜色的羅宋湯、上海沙拉、炸豬排,不過賣相一般,口感平平,大概是當代的精緻餐飲刁了我的嘴,左右了我的美食判斷。

後來有一次我步行經過人民廣場邊上的跑馬總會,注意到不遠處南京西路上的德大西菜社。德大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是上海最老牌的西餐廳,是上海人西餐的啟蒙。這對我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於是我又硬拉著對此不抱期待的老婆,陪我過去朝聖。當晚的客人連我們只有兩桌,本以為會得到更貼心細緻的服務,想不到幾個服務員竟湊在角落高聲談笑,嘻哈打鬧,送上來的牛排咬不動,薯條又冷又硬,店家對我們的抱怨也不當回事。百年的德大淪落至此,嗚呼哀哉!

我本對海派西餐的熱情已經冷卻,一部央視紀錄片卻又讓我重新燃起了希望。復古新開的天鵝申閣西菜社,榮獲攝製團隊的青睞,上了《舌尖上的中國 2》。老闆是老上海豪門之後,一派老克勒的迷人風采,他設法還原了許多上海老西餐的菜色,重現當時的原汁原味。微博上許多滬上美食家圖文並茂,為其推薦背書,看得我心癢難耐。

位於常熟路近巨鹿路的天鵝申閣,在美食方面沒讓我失望。去年秋天吃了香濃的焗蟹斗配蟹粉義麵,每一口都令人心醉。炸豬排其大如臉,外酥內嫩,蘸著上海的辣醬油吃,堪稱滬上一絕。核桃冰糕細緻可口,作為餐後甜點,有著畫龍點睛之妙。老闆用心,後來居上,重現海派西餐的風華,老字號怎能不見賢思齊?

天鵝申閣的美食,卻因服務而打了折扣。餐飲的品質高,讓我們對它的服務有了一定的期許。之後又去過幾回,美味依舊,可是發票老不開,總說還沒申請下來,讓人不解。服務生漫不經心,實在看不下去。

最近一次造訪,是在某個周日的中午。餐廳裡三桌客人,四個服務生,服務生閒著沒事,就聚在廚房邊的出菜口聊天。我們主菜吃完,餐桌該整理了,餐後甜點也該上了,我揮手招呼了幾次,他們卻只顧著聊天,無視於我的請求。終於把人喚來了,我有所不滿,埋怨了兩句,服務生見笑轉生氣,反而對我擺起了臭臉。

結帳時,發票還是不開,理由依舊相同。看到剛從外面進門的老闆,我只感到惋惜。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