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3, 2016

莎翁400年 世界閱讀日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論壇版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莎翁400年 世界閱讀日〉,以下為見報全文:


莎翁400年 世界閱讀日

曾泰元/
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4 23 日是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Day,又譯「世界書香日」),也是英國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逝世紀念日。

莎士比亞生於 1564 年,卒於 1616 年,2016 年恰逢他逝世 400 周年,全球各地從年初開始,就陸續展開許多「莎翁 400 年」的相關活動。

莎士比亞是最頂尖的劇作家與詩人,傳世的劇本有 38 部,十四行詩有 154 首,充滿了人文主義的色彩與情懷,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獨特的地位。他作品的語言精練,幽默機智,人物性格鮮明,心理描述深刻,文學造詣卓越超凡。許多評論家甚至認為,莎士比亞一枝獨秀,成就與影響力遠遠超越他人,堪稱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家。

莎士比亞的劇作尤為出名,更是他作品的重中之重,所呈現的語言、故事、人物,總能讓人驚嘆連連,引起共鳴。歷史劇的《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喜劇的《暴風雨》、《無事生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馴悍記》,悲劇的《馬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是傳頌千古的曠世之作。大家琅琅上口的「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就是出自《哈姆雷特》第 3 幕第 1 場的名句。

「他屬於所有時代」
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收錄 3 萬多條源自莎士比亞作品的書證(quotation),讓他成為引用度最高的作者,比《聖經》多了近 1 萬條。而莎士比亞最常被《牛津》引用的作品是《哈姆雷特》,高達 1600 條。《牛津》此舉,足見莎士比亞在英語世界的地位至尊崇隆,有如泰山北斗。

紀念莎士比亞,我們不妨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談談 Shakespeare 這個姓氏。根據莎士比亞的家譜,這個姓氏至少有 44 種不同的拼法,因此我們如果看到不同的拼法,先不要急著下判斷。另,Shakespeare 這個姓氏的含意清晰可辨,就是字面的「揮舞(shake)長矛(spear)」之意。這個姓氏或可意譯為「舞矛」,是個形容「好鬥者」的綽號,也可意譯為「甩屌」,是個稱人「暴露狂」、「花心大少」的低俗渾名。莎翁故里位於英格蘭中部偏西的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在該地附近,也就是華威郡和西密德蘭郡一帶,至今仍有這個姓氏的分布。

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知名劇作家兼詩人班強生(Ben Jonson),對其讚美毫不吝惜,稱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所有的時代」。

莎士比亞的作品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的奧秘,歷久彌新,超越了時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遠在東亞的我們,應該也可以從莎翁那裡汲取點智慧、領悟點哲理吧?

莎翁 400 年,世界閱讀日。值此時刻,何妨找本莎士比亞的作品,沉浸在他的語言文字之中、融入到他的人物情節之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