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05, 2017

清明吃潤餅,英文是popiah(薄餅)

今天《自由時報》的網站刊發了一篇拙作,題為〈清明吃潤餅,英文是 popiah(薄餅)〉,以下為全文:

清明吃潤餅,英文是 popiah(薄餅)

曾泰元

台灣有些家庭習慣在清明前後吃潤餅,這個習俗的來源,據說是以前清明掃墓時,田裡插完秧,農忙告一段落,一家人便趁著祭祖吃潤餅。

我是雲林虎尾人,小時候家裡總要在清明時分擇日圍桌,自製潤餅。一家大小人手一張皮薄Q彈的潤餅皮,桌上擺滿了豐富多樣的內餡,我們就在滿桌或葷或素的菜色中,挑選自己想吃的餡料,即興創作,最後撒上點花生粉和糖粉,再緊緊地捲起快要爆餡的潤餅,用雙手牢牢握住,張大嘴巴,一口一口地咬下。

大家或許有所不知,英文有個來自閩南語的詞彙 popiah,漢字寫成「薄餅」,就是我們台灣人慣稱的「潤餅」。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 OED)有收,簡單把它定義為 a spring roll(一種春捲),說是星馬的菜餚。

星馬的菜餚?我們在台灣肯定滿腹狐疑。這跟星馬的淵源,事實上與當地來自閩南的華人移民有關,不過 OED 並沒有深究下去。根據 OED 所提供的資料,popiah 於 1986 年首度見諸英文的文獻(當時拼作 popia),出現在舉足輕重的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I was hooked by the very first menu, one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consisting of red-cooked chicken wings, spicy Sichuan cucumbers and a type of spring roll called Amoy popia. 我一下就被第一份菜單所吸引,那是份春節的菜單,上面有紅燒雞翅,川辣黃瓜,還有一種叫做廈門薄餅的春捲。(筆者譯)

如今社會變遷,台灣人在家包潤餅的習俗已逐漸遠去,令人感歎。反而是台灣各地夜市總會有那麼一攤,堅守賣潤餅的本分,成為夜市小吃多元特色的重要一員。而這潤餅的英文,就是依閩南語「薄餅」音譯的 popiah。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