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4, 2007

圍棋=wei ch'i? 故宮看展後有感

台北故宮的「大觀特展」,在展出三個月之後即將於明天落幕。日前抽空與朋友參觀,非假日館內竟是人潮洶湧,國內外旅行團、學生校外教學把展場擠得水洩不通,我們散戶只好逆向操作,避開人潮,才得以靜下心來,近距離欣賞有千年歷史的北宋文物精品。

作為一個中國古代藝術的門外漢,看到北宋名家書畫的真跡、晶瑩剔透的汝窯絕世珍品,也不免為其散發出來的美感及歷史感而感到喜悅與自豪。參觀時身旁魚貫而過的老外不時發出驚呼讚嘆之聲,甚至還有洋人男性與其台灣女伴在展品前駐足良久,用流利標準的國語和她侃侃而談自己的心得看法,令人側目。

我對漢語文化特色詞的英譯很感興趣,這幾年也應行政院研考會之邀,參與審定全國公領域的英文標示,並實地訪評了許多中央部會單位以及地方機關學校。職業病作祟,我自然不會放過這次故宮「大觀特展」的英文解說,但我特別關注展品關鍵字眼的翻譯。故宮按慣例,將文物用百年傳統的作法,以威妥瑪氏(Wade-Giles)音譯,不採對岸制訂、通行世界的漢語拼音,也不用本土研發、政治正確的通用拼音。「汝窯」Ju ware,「鈞窯」Chün ware,「梅瓶」mei-p'ing,「楷書」k'ai-shu,「草書」ts'ao-shu,躍然館內。

我看到這些英譯,眼睛立刻為之一亮,因為它們早已被英文詞典的聖經──二十巨冊的《牛津英語詞典》──原封不動地收錄。我事後詳查,發現這些字眼不僅在專業的英文書刊出現過,連權威的《大英百科全書》、《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等,均曾加以登載報導。故宮以實際的行動,讓這些沈睡在英文詞典的中文外來語又甦醒了過來,讓洋人在嘆賞中華文化瑰寶之餘也同時知道,中文貢獻給英文的,不只是 dim sum「港式點心」、kung fu「中國功夫」、mah-jong「麻將」和 feng shui「風水」而已。

然而中文外銷給英文的詞彙並不多,與講中文的人口完全不成比例。算法不同,確實的數目也難以斷定,不過約在數百個之譜。國人學英文長久以來都過份重視吸取英美文化,情人節、萬聖節許多人身體力行,吃漢堡、喝可樂幾成為全民運動,跳街舞、唱饒舌,青少年為之瘋狂,但大家卻普遍對自己的文化所知甚少,要用英文跟外國人介紹時更只能張口結舌,令人遺憾。算盤我們用了千百年,英文的說法只知源自希臘文的 abacus,卻不知來自中文的 suan-p'an 早在兩百多年前就已進入英文。中國古代文人雅士講究琴棋書畫,其中圍棋的英文現在通行的,是日文所貢獻的 go,殊不知源自中文的 wei ch'i 較之早二十年就已先被英文吸收。此二者現在卻深鎖冷宮,至今尚未翻身。

國人在英譯漢語文化特色詞時,長久以來似乎都傾向於委屈自己,不斷在英文解釋上打轉,以體貼英語人士。我們若是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就該堅持自我的主體性,在此應適時跳脫出英文的框框,於難譯、不可譯之處逕直啟用羅馬拼音,如 baozi「包子」、ren「仁」、guqin「古琴」。當然,初次引介時仍須適度解釋,以免閱聽者毫無線索,不知所云。然而,我們的文化只要有真材實料,有引人入勝之處,並善加包裝行銷,就會近悅遠來。語言的影響,即可在涓涓滴水中漸成細流,匯細流而成溪河。故宮的作法,是一種柔性國力的展示,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文物直接音譯 展示國力 (由 1200 多字被刪得只剩 400 多字)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台北市)

日前與朋友參觀故宮北宋文物特展,有不同的體會。我特別注意展品關鍵字眼的翻譯。故宮按照慣例,將文物用百年傳統的作法,以威妥瑪氏音譯。「汝窯」Ju ware,「鈞窯」Chün ware,躍然館內。

我看到這些英譯,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它們早已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我事後詳查,發現這些字眼不僅在專業的英文書刊出現過,連權威的大英百科全書、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等,均曾加以登載報導。故宮以實際的行動,讓這些沈睡在英文詞典的中文外來語又甦醒了過來,讓洋人在嘆賞中華文化瑰寶之餘也同時知道,中文貢獻給英文的,不只是 kung fu「功夫」、mah-jong「麻將」和 feng shui「風水」而已。

國人在英譯漢語文化特色詞時,長久以來似乎都傾向於委屈自己,不斷在英文裡打轉,以體貼英語人士。我們若是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就該堅持自我的主體性,在此應適時跳脫出英文的框框,於難譯、不可譯之處逕自啟用羅馬拼音。

當然,初次引介時仍須適度解釋,以免閱聽者毫無線索,不知所云。然而,我們的文化只要有真材實料,並善加包裝行銷,就會近悅遠來。語言的影響,即可在涓涓滴水中漸成細流,匯細流而成溪河。故宮的作法,都是柔性國力的展示,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2007/03/25 聯合報】

7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hey dear Hugo
首先 感謝老師前一次的指導 鼓起勇氣去詢問協助後 雖然花了不少力氣 但生活和精神上已經有逐漸的明朗 而且覺得生命的美好 不該就此浪費 少年易老 學難成 希望可以更好

老師的這篇文章 讓我狠驚訝 從老師的書藏櫃裡 看多數不清的辭典研究書籍 還有老師的收藏品 使我不驚深深對自己的中國文化有大大的讚嘆 這個時代的我 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向老師看齊 為了我們的文化 (不知該說中國還是台灣) 好好在這一塊耕耘 也覺得那些早已被收入的漢音英語 能夠大大的被全球人發現和使用 因為我們的文化也是很美的

就這樣啦 教課愉快
早安哩

pE1sHan said...

可能是純粹抱著觀賞作品的心情去的,加上本身對於書畫有所偏愛,所以沒有特別去注意作品的英譯呢!(不過去看瓷器的時候,倒是有注意一下,好像他們都把龍、長得像龍的、跟龍有關的動物那些都譯成有dragon的啊!而且挺多就真的是直接音譯耶!有趣!:p)

(疑問:老師該不會隨身帶本小筆記本,把看到有趣的事物都給它記下來了啊?)

這次北宋大觀展,據可靠消息指出(其實是之前廣博課程老師說的啦!她在故宮工作),這次不看,還真的要等上很久很久呢!(要一百年嗎?!*呵呵*)所以上學期期末就已經去看了展覽(也因為這堂課,我才真正去了故宮,也喜歡上故宮*呵呵*)。

不知道老師有沒有注意,或是聽導覽介紹,就是范寬的〈谿山行旅〉裡面可以發現范寬的落款唷!(就在旅人後方的小樹叢裡,真的要看原件才容易發現的啊!)四幅作品放在一起,除了可以比較之間的差別跟畫風之外,還可以感受畫所要表達的意境(有的還真的讓你有置身其中的感覺呢!)畫倒是還好,因為有圖案、意象,可能還比較容易感覺畫家所要傳達的事物,可是看到書法(以前總是在書上看到那些名作)就真的讓我不想離開那邊了啊!(*嘻嘻*)

宋徽宗寫的瘦金體(http://tech2.npm.gov.tw/sung/flash/index.asp?ID=t3_1_a27)真的很特別(他的畫也很有特色,尤其是落款,不知道老師有沒有注意到?)看了我都想學呢!!(果然是有皇帝的氣勢,雖然他政治上無什麼作為,不過好在他本於對藝術的熱愛,現在我們才有機會看到這麼多masterpieces)還有米芾的對筆墨的運用自如(請看: http://tech2.npm.gov.tw/sung/flash/index.asp?ID=t2_1_a30)其實古人的書法真的是達到一種境界,現在真的無人能及呢!(說真的,一下子看這麼多書法真跡,心情真好!)藝術概論課堂上,老師說過,那些被現在人認為是極品的書法,都不是書法家在極佳(清醒或是心情好)情話下完成的耶!(蘇軾很多作品都是在被貶官到偏遠地區的時候寫的啊!所以有些作品還看的到塗改的痕跡......)

總之,不管去觀展的目的為何,我想大家都有收穫的吧!(有次去看其他展覽,發現韓國人怎麼都長得一樣啊?都挺像小丸子媽媽的耶!*cute*總覺得故宮像是日本人的天下,他們都是跟旅行團來,還不少中小學生呢!!)

咦,所以老師這次去看,少看到很多作品耶!(因為我期末去看的,有不少作品已經因為溼氣的關係,墨色稍褪了,所以他們B檔就收起了大半作品唷!)

PS.林聖芬學姊看起來真是個平易近人的人(笑起來真可愛)!!謝謝老師邀請學姊來跟我們分享她的故事喔!!^_^

PS.老師,倒底該怎麼翻譯"lemonade"啊?!(因為查了些資料,好像説英美對lemonade有不同的解釋......)"lemonade"是檸檬口味的飲料(指檸檬原汁加上糖水和冰塊調製而成的飲料),那"lemon juice"是不加水的果汁(原汁)喔?

Anonymous said...

不知道老師你有沒有去看大英博物館的展覽?
展示牆上的中文也翻的很怪
上次跟同學研究了好久
拿字典查
還是覺得很怪!

Anonymous said...

Hi, Hugo

看到您到故宮,在人潮洶湧下,也能進行考察,更有如此收穫與建言,真是佩服!我也去了幾次,比較近的是3/16,3/25 (原本3/23想去)。

特別是您文章上報那天,我整個下午都在故宮,一直到管理員趕人,我也要說說我的感想,就針對兩張畫,您都謙稱是藝術門外漢,我就更漫無顧忌"清談"!我就寫一下感想,當成這次大觀展的紀念,也同良師益友分享,當然我的感想很私人,沒辦法同編輯說的可以展示國力。

幾年前畢業的學長

「逐」鹿

「鹿」與「鼎」在金庸小說的一開始,就點出來。「鹿」「逐鹿」,「 鼎」是「問鼎」。「鹿」
注定是被獵奪的對象, 「鹿」充其量只能逃,於是「鹿」很機警, 故宮大觀展這次展出兩張群鹿圖,一張是「丹楓呦鹿 」,一張是「秋林群鹿」,我有幸在兩張畫前看得頗久。秋天的樹林畫得醉人,我想起國小音樂課的歌:「我把樹葉都染紅」,葉子漸漸要轉紅,不同層次的綠要漸漸被紅漫過去。是秋,秋,很難說清楚是什麼感覺!?「秋高氣爽」,秋的涼意,是怡人舒爽的,但是當詩人不再強說愁之後,他若有所悟地說:「天涼好個秋。」讚嘆起季節的美好。

看得入神, 也會覺得自己是美如詩的秋林中的一隻鹿。山林可以這麼美, 如此流連忘返,樹的枝椏像錦繡花紋一樣,細細密密的布滿著。沒骨的樹幹,穿梭著鹿,這些鹿宛若神祕的珍獸。

我總是擔憂著這群鹿,好像颯颯的秋風中已經預警著恐懼的殺機,這群鹿恐怕要遭到突擊、四散、中箭、奔逃。

【本生經】裡有九色鹿的故事,敦煌畫有九色鹿,國王要捕殺九色鹿, 因為妻子喜歡鹿皮當華麗的衣服,鹿最後蹤跡暴露,與國王相對,下一刻呢?我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他倆怎麼辦?當然故事是有交代的,是佛法化解了這一切。

清朝的康熙帝重視射騎的傳統,秋天都去打獵,史書記載康熙的兒子五歲跟著打獵,連發了五箭,射中五隻野獸,一隻鹿,四隻兔。據說是底下有人牽著動物,讓五歲的太子射過癮,帝王要兒子射出英勇,射出膽識,也射出氣度與江山。

童話故事小鹿班比,活蹦亂跳,在人世間是不相容的,於是必須被犧牲,最後被射殺,死在小男童懷裡。

多年前,我家養過鹿,常常聽到鹿的蹄重重落在地面的聲音,那是抑鬱的鹿的憤怒之聲!

媽媽會走進囚房裡清理鹿糞,洗洗刷刷,爸爸每天要翻牆到自來水廠裡割草來餵養水鹿。有幾次還不小心鐮刀割傷手,鮮血汩汩如泉湧。

一天夜裡,似乎不甚平靜,天亮後,媽媽赫然發現多了隻小鹿出來!

終於有天,卡車載著我們入山,好久後,在山區裡,讓鹿下了卡車,我們放逐了鹿。我們「逐鹿」。不是「追逐」的逐,是「放逐」的逐。

鹿從此離開陰暗的囚牢,從此可以看到天光雲影,可以看到山林四季的變化,聽到泉水潺潺湲湲,可以在少有人跡的地方養息繁衍。

我想像著我們當時放逐的鹿,有牠的孤獨自由與蒼茫無助,然後在深山裡,如稽康窮途而哭,最後的救贖是走進「丹楓呦鹿圖」、「秋林群鹿圖」的永恆境地,供人們讚嘆、神往,甚至在畫面前不干擾牠們地看護牠們,替牠們豎起耳朵,替牠們注意「風吹草動」,通報給牠們的首領───那隻光影暈染得特別漂亮的鹿王,頂戴著鹿茸,面向著畫面的左方。而我有幸在兩幅千年之畫前停留,也祝福這群世世代代身為鹿的「眾生」,此刻此身的美好,整個秋天幾乎為牠們變色換彩,給牠們享用了。2007/3/27

曾泰元 said...

annie,很高興又看到你來上課。你跨出了這一步,意義非凡。不要再走回頭路喔!

peishan,我因為時間有限,沒有看很多。常設展當然不急著看;大英博物館的特展得另外買票,時間也不夠,我以後有機會到英國再看吧。我時間不夠,就連大觀特展也沒有看到宋版圖書,真是可惜。啊,聽你這樣一描述,我真應該去旁聽一門中國藝術史之類的課呢!我是個十足的門外漢啦,只是看熱鬧的!

上面很長的這篇,是一位畢業多年的學長寫給我的電郵,我覺得他的感想寫得超棒,就貼在這裡,給大家參考學習囉!大家看了不要有壓力,他是個罕見的奇才。留言的名字已被我改為「幾年前畢業的學長」。

Scully W. said...

看到各樓上的這幾位大大都寫得很有fu..而且對我們自己中國的藝術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樣讓我都不太敢發表意見了啦...而且真的覺得很可惜..自從回到高雄後,台北就開始一連串很棒的展覽..因為要上班..都不能請假上去..嗚嗚..好在從各位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這次展覽真的有震撼也有感動囉..

pE1sHan said...

好恐怖的學長(厲害厲害!!佩服佩服!!)

老師有時間的話,不妨去聽看看囉!:p (中國藝術概論:目前開課時段是星期一下午7.8堂,B710)

沒有啦!其實我覺得啊~藝術氣質也是可以自己培養的啊!(有些人,怎麼看就覺得有這樣非凡的氣質:p)

我想老師也可藉此次休假,參觀國外一些博物館或是多了解小地方風俗民情,其實也是不錯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