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2, 2018

夏至,畢業季,鳳凰花開


─ 上海《文匯報‧筆會》2018/6/22

曾泰元

端午去,夏至來。台灣地處亞熱帶,四季更迭不明顯,節氣的概念相對淡薄,兒時的我甚至誤以為端午也是節氣之一,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羞愧。

夏至之「至」作何解?南朝梁的崔靈恩在其《三禮義宗》有云:「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崔靈恩乃公元 6 世紀之訓詁學家,亦以禮學研究聞名於世,「至」字集此三義於一體,殆為定論矣。

夏天的英文是 summer,這是個基礎詞彙,學過英文的人應該都知道,不過大家或許有所不知,古時候的 summer 跟現在的概念有明顯的差距。

此話怎講?根據學者考證,在「古英語」時期(Old English,約公元 450 ─1100 年),一年只有兩季,即夏季和冬季,夏季指的是一年中較暖的半年,約莫是現在的春夏兩季,而冬季指的是另一個半年,相當於現在的秋冬兩季。後來這個體系與一年四季的另一個體系接觸、碰撞,才納入了由夏過渡到冬的秋季,以及由冬過渡到夏的春季。

夏至的英文作 summer solstice,然而 solstice 只是「至」字三義一體的其三,乃天文曆法上的「二至點」之一,即黃道上的極北(南)點,夏(冬)至時太陽行經此點。英文 solstice 的詞源本義是「太陽靜止」,前一半的 sol 是拉丁文的「太陽」,派生而來的 solar(太陽的)是個常用詞。後一半的 stice 同樣來自拉丁文,與英文的 stand(站立)有著「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的同源關係,站立,不跨步,引伸為靜止不動。夏至時北半球的白晝最長,夜晚最短,太陽彷彿忘了前進,原地踏步,永不落山。

每年 6 月的夏至前後,在寶島台灣也是鳳凰花開的時節。鳳凰花是鳳凰木開的花,原產非洲的馬達加斯加,花紅如火,中國南方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也多有栽種。

「鳳凰木」這個名稱,明顯有著希臘神話「不死鳥」(phoenix,音「菲尼克斯」)的典故。據說這不死鳥每隔 500 年便會引火自焚,最後浴火重生,從灰燼中再現幼鳥,如此周而復始,長生不死。鳳凰為中國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長久以來,其英譯均挪用西方的 phoenix,儘管鳳凰與 phoenix 的背景截然不同,然皆為各自文化中的神鳥。鳳凰花盛開時成片的焰紅色,仿佛引燃了樹木,讓樹木著了熊熊的烈火,令人聯想起西方的浴火鳳凰「菲尼克斯」。

也正因此,鳳凰木的英文俗名或作 flame tree(字面「火焰樹」),或作 flamboyant(字面「熊熊燃燒」)。另一常見的俗名 royal poinciana(字面「皇家普昂西」),則是鳳凰木學名的英譯,用以紀念 17 世紀法國的殖民總督德普昂西(de Poincy)。

鳳凰花開正值畢業季,歌手林志炫有一首《鳳凰花開的路口》,近幾年來在台灣已成為許多學校的「畢業歌」,畢業生聽著、唱著,離別的思緒,不禁讓大家淚眼婆娑,哭成一片。歌詞中寫道:又到鳳凰花朵開放的時候,想起某個好久不見老朋友……腦海之中有一個,鳳凰花開的路口,有我最珍惜的朋友。

夏至鳳凰花開豔,驪歌一曲斷人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