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9, 2018

美國種因 山東得果



(超連結為刪節後的見報版,以下正文為完整的原稿)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我一個台灣的本省人,多年前橫跨太平洋在美國種下的因,多年後居然回到半個地球外的山東,近期就要結果。我從沒想過,作夢都沒想過。

這一切,都得從我和山東煙台魯東大學的緣說起。

2014 6 月,透過台灣出版人兼翻譯學者蘇正隆老師的推薦,我接受了魯東大學漢語辭書研究中心之邀,在文學院做了三場學術講座,講題分別是「英語詞典例證裡的中國形象」、「牛津英語詞典裡的漢語詞彙」、以及「從漢英詞典的積習談語料庫的角色」。在為期一週的學術講座與交流座談中,我在專業上得到了正面的迴響,在生活上受到了熱情的款待。時任院長(現為副校長)、事必躬親的亢世勇老師,更是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麼叫做勇於任事,什麼叫做敢於擔當。

我是個「遠來的和尚」,經念得好不好,肚子裡有多少墨水,自己心知肚明,因此講座那幾天的心情,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那週在某一次的交流座談中,魯大辭書研究中心的馮海霞老師提到了我美國的博士論文,問我有沒有出版,如果還沒有的話,計畫何時出版。我頗感詫異,因為時隔已久,我早已把我的博士論文拋諸腦後,而遠在山東的現場,居然有老師知道此事。對於馮老師的提問,我坦言沒有出版,也沒有計劃出版。問答結束前,她表達了殷切的期待,而我除了感動之外,就只能講講場面話,敷衍以對了。

我的博士論文探討的是幫助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著重在語用訊息的呈現與文化知識的傳遞。我的研究橫跨了對外漢語教學和詞典學兩個領域,這樣的選題反映了攻讀博士當時的客觀情況。

我大學念的是台大外文系,畢業後曾在恩師李振清先生的鼓勵下,考上了「師大國語中心」的老師,短暫地在台師大教外國留華學生國語。後來決定到美國留學,我選擇落腳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在香檳伊大的語言學系直攻博士。為了減輕留美讀博的經濟壓力,我憑藉著師大國語中心合格教師的資歷,課餘也受聘於東亞系兼任講師,向美國學生教授對外漢語。在香檳伊大 5 年的任教期間,我受到老闆 Jerome Packard(中文名:裴吉瑞,漢語語言學家)的賞識與調教,因此累積了一些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

另一方面,我在就讀的語言學系卻跌跌撞撞,不斷自我懷疑,士氣長時間低落,曾有好幾度想要中斷學業,打道回府。後來有幸修到系裡資深教授、詞典學大師 Ladislav Zgusta(拉迪斯拉夫茲古斯塔)的詞典學概論,才盼來了希望的曙光。這門課是三年一次的選修課,而我正好趕上了末班車,因為後來老師退休,就再也沒有開了。我從小就對詞彙、詞典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直到遇見茲古斯塔先生才知道,這竟還是個學術領域,而世界級的學者居然就在我眼前。

我對詞典學的熱情欲罷不能,但修畢概論課之後已無正規課程可修,便在「語言學專題」的課程名稱之下,繼續親炙茲古斯塔先生,請他指導,我自己獨力研究,並定期會面,向他報告請他指點。順理成章地,他後來成了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而我就是他詞典學的關門弟子。

茲古斯塔先生是「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地位相當於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被譽為是 20 世紀詞典學的教父,其《詞典學概論》(Manual of Lexicography)一書為此學科的奠基扛鼎之作。茲古斯塔先生原籍捷克,他詞典學的成就,乃淬煉、總結自其所主持編纂的漢捷詞典。而他收了我這個詞典學的關門弟子,似乎冥冥天註定,由捷克的起點,走到了美國的終點,而終點的漢英詞典,彷佛以某種方式又連結到了起點的漢捷詞典。仔細想想,這其中的轉化遞嬗,豈是一個妙字了得?

我的博士論文,結合了詞典學與對外漢語教學,並聚焦當時少人關注的語用和文化,而這份博士論文方向的大禮,就是茲古斯塔先生在和我某次會面時主動送給我的,我得來全不費功夫。當時我如獲至寶,滿心歡喜,連聲道謝,一踏出他在香檳伊大兼職主任的「高等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外面竟是陽光燦爛,白雲藍天,清風拂面,鳥語花香。

博士論文從無到有,從粗糙醜陋到稍可見人,花了我刻骨銘心的整整兩年,其中的種種辛酸苦痛,挫敗折磨,實在一言難盡,亦不足為外人道也。後來我博士論文口試順利通過,稍做修改後便將論文上交,取得博士學位,隨即返台謀職,最後在台北的東吳大學英文系安身立命。

從此,我投身大學的英語教育。讀博時期的對外漢語教學,在當時台灣的環境下牛頭不對馬嘴,幾無用武之地。作為學術專長的詞典學,純研究也派不上用場,我只得轉向,向英語教育和翻譯靠攏,另闢蹊徑。博士論文的理想,在現實條件的阻隔限制下,離我越來越遠,最後讓我幾乎忘了它的存在,直到 2014 6 月煙台魯大的講座。

我當時以為,講座結束,這個博士論文的事,就從此煙消雲散了,孰料山不轉路轉。

大陸「國家語委漢語辭書研究中心」設在山東煙台的魯東大學,是大陸教育部語信司和魯東大學共建的研究機構,副校長亢世勇老師身兼中心主任。2017 年,在他的肯定與厚愛下,我應聘為中心的兼職研究員。同年 10 月,漢語辭書高層論壇在魯大召開,我受邀與會,會中論及,服務對外漢語教學的外向型漢英詞典,目前的質與量均嚴重欠缺。部分專家更剴切陳言,傳播中華文化的文化訊息至關重要,在此類詞典中更該融入設計,強化內容的研究。

我當時心頭一震,這不就是我博士論文的設想嗎?於是我也發言附和。在座的馮海霞老師見此,接續 4 年前的想法再度公開敦促,期許我的博士論文能夠早日翻譯出版,嘉惠大陸學界。我仍是笑笑,顧左右而言他。我心裡總覺得,讀博當時年輕,急於完成學業,論文不夠成熟,甚至後來自己都沒有膽量翻出來再看,怎麼好意思出版?況且以我這些年來的客觀情況,實在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處理此事。

那次論壇結束,我回到台北不久,有天我腦筋突然就轉了個彎。我是漢語辭書研究中心的兼職研究員,中心主任亢老師曾經不只一次向我提過,單位可以想辦法幫我出書。我心想,我的博士論文或容不足,然大方向卻可填補當前理論與實踐的空缺,也正好切合大陸「一帶一路」的總體規畫與戰略需求,何不趁此機會,請亢老師出面幫忙美成?

思緒到此,我不免激動,劍及履及,馬上給遠在山東的亢老師發了微信,他也立即就回了我一個肯定的答覆。接下來,在亢老師的積極協調下,論文中譯由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書記向平老師擔任統籌,外院的幾名老師組成團隊分工負責,再由向老師通讀審訂,連 2018 年的春節期間也沒有休息,大家都加班加點,抱著使命必達的決心,把我這個論文翻譯當成嚴肅的項目來看待,務求做到盡善盡美。

如今,不可能的,即將化身成為現實。從來都不敢想的,就要降臨在我的面前。之前在美國種的因,居然在蟄伏多年之後,繞了大半個地球,就要在山東結果。心中的喜,只有自己知道。兩岸的合作與情誼,盡在不言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