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6, 2017

余光中與「bumbler」事件

今天《蘋果日報》的網刊登了一篇拙作,題為〈余光中與「bumbler」事件〉,有興趣者請參閱全文。


余光中與「bumbler」事件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台灣文壇巨擘余光中辭世,各界在追憶他的方方面面之時,我倒想起了 5 年前與他有關的「bumbler」事件。

2012 11 月下旬,英國著名的政經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登了一篇評論前總統馬英九的專文,題為 Ma the bumbler(媒體多譯「馬笨蛋」,我譯「馬瞎忙」),副標題是 A former heart-throb loses his shine(昔日偶像光芒不再)。

這篇文章的標題先遭誤譯,在未經審慎求證之下又被大肆炒作,以致掀起這茶壺裡的風暴。在「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心理作用催化下,一篇綜合台灣各界看法的時政報導由出口轉內銷,整起事件後來旋轉失控,吵得沸沸揚揚,雞犬不寧。

馬英九後來到高雄拜訪余光中,余光中勉勵馬英九,說媒體的翻譯有問題,bumbler 不是笨蛋,而是如同是老子「大巧若拙」的意思,也就是「拙」,也就是踏實、負責任、不輕舉妄動,如同大智若愚、愚公移山。

余光中的新解當時引來了爭議。事過境遷,馬英九已經卸任,余光中也已經過世,平心靜氣,bumbler 到底該怎麼翻譯為妥?

關於 bumbler 這個詞,許多英文詞典不是未收,就是收而不釋,留給讀者自行拼湊理解,因此我們不妨從更為常見的 bumbling 著手,因為 bumbler 就是 bumbling 的人。

英語世界知名的《柯林斯柯伯高階英語學習詞典》(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以釋義見長,詳盡清楚,廣獲學界肯定。根據該詞典,bumbling這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人,指的是他們的行為舉止混亂無序,欠缺章法,屢犯錯誤,經常一事無成(behaving in a confused, disorganized way, making mistakes and usually not achieving anything)。

若再往下探究,我們發現名詞bumbler和形容詞 bumbling 均來自動詞 bumble。世界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即 OED)說,這個 bumble 原本是個擬聲詞,描述的是走路不穩跌跌撞撞,發出「乒乒乓乓」的聲音。OED 接著解釋道,bumble 這個字眼也讓人聯想到 bungle「搞砸」、jumble「雜亂」、fumble「笨手笨腳胡亂摸索」,因此 bumbler 可以理解為集合這一些相關意象、具體而微展現於一體的人。

語言間的對應有時比較直截了當,如 heart-throb 翻成「男偶像」,「經濟學家」翻成 economist,大家共識清楚,問題不大。然而有些對應就沒那麼直接單純,簡短的中文有時不容易找到同樣簡短的英文作為對應,如「懂事」、「秀氣」;簡潔的英文有時也很難找到相對簡潔的中文與之呼應,眼前的 bumbler 就是一例。

這個 bumbler 融合了亂七八糟、笨手笨腳、胡亂摸索、折騰搞砸等等的意象,描述的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像無頭蒼蠅一樣,混亂無序,欠缺章法,屢犯錯誤,經常一事無成。中文有沒有一個這樣簡短的詞,三兩個字就能夠精簡涵蓋描述這些特質?恐怕很難,再怎麼找總是會顧此失彼,不過我倒是想到了一個「瞎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解釋,「瞎忙」是「無條理的亂忙」或「徒勞無功」。如此看來,「瞎忙」跟 bumbler 的意思還算接近,獨缺「犯錯搞砸」這個面向,當然不能令人滿意。不過瞎忙之人總是自亂陣腳,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又拼命做,顛三倒四,導致後來計畫搞砸,一事無成,因此廣義上也就是老出錯。

準此,《經濟學人》送給馬英九的稱號「bumbler」不是「笨蛋」,余光中「拙者」的新解也似顯牽強,讓人嗅到詩人的天馬行空。我綜合各家詞典所建議的「瞎忙」,或許可供大家參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