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7, 2017

年度詞彙 反彈與衝撞

今天《自由時報》刊登了我的投書,題為〈年度詞彙 反彈與衝撞〉,全文如下,或可點選超連結。因紙本的版面受限,見報版略有刪節。


年度詞彙 反彈與衝撞

曾泰元

歲末年終,眾所關注的「牛津詞典 2017 年度詞彙」(Oxford Dictionaries Word of the Year 2017)於英國時間 12 15 日一早公布,摘得桂冠的是youthquake(青年震動)。

今年的結果比往年晚了一個月,讓許多語言觀察者望眼欲穿。我本以為牛津會延續 11 月另兩個年度詞彙的大方向,然而結果卻有點令人意外。

11 月初,英國權威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發布了他們的年度詞彙,榮登寶座的是 fake news(假新聞)。11 月底,知名的網路英語詞典《詞典網》(Dictionary.com)也選出了他們的年度詞彙,答案是 complicit(同謀)。這兩個年度詞彙都和美國的第一家庭密切相關。

牛津走自己的路,選出了 youthquake,究竟是什麼意思?主辦單位《線上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簡稱 ODO)的定義是「因年輕人的行動或影響力而引發的重大文化、政治、或社會變革」(a significant cultural, political, or social change arising from the actions or influence of young people)。

ODO 解釋,青年震動「youthquake」是個模仿 earthquake(地震,本義為「地球震動」)的字眼,乃美國《時尚》雜誌(Vogue)前總編輯、已故時尚教主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於 1965 年所造,當時描述的是 1960 年代的倫敦,青年文化百花齊放,時尚變遷迅速,精彩紛呈,震動了社會。

資料顯示,到了 1960 年代下半葉,時代氛圍丕變,這個 youthquake 的內涵也開始轉向,指的是發生於學生與年輕人中一波波激進的政治與文化動盪。

ODO 指出,youthquake 不是新詞,今年卻在英國異軍突起,使用率暴增。然而他們也坦誠,美國對此相對無感,或許跌破了部分人士的眼鏡。ODO 說,當今社會的動盪日益加深,我們的神經被摧殘耗弱,youthquake 這個字眼為我們響起了一個希望的音符。ODO 覺得,這樣的正能量正在敲門,我們需要藉由這樣的評選活動請它進來。

今年在英國、在世界多處,常被抹黑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 generation)挺身而出,要求政治變革,年輕人的力量集結起來,聲援支持反對黨,打翻了既有的權力平衡,在這破碎、懷疑、挫折、灰暗的時代氛圍中,youthquake「青年震動」的勝出,彷彿烏雲驟裂、陽光乍現,給了我們樂觀下去的理由。

就在牛津年度詞彙發布的前幾天,美國權威的《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也才發布了他們的年度詞彙,雀屏中選的是 feminism(女性主義)。韋氏說,年初首都華盛頓有大規模的「女性大遊行」(Women’s March),年底有反性騷擾的「我也是」(Me Too)運動,女性勇敢地站出來發聲,捍衛自身的權益,feminism 的查閱量暴增,因而勝出。

牛津和韋氏的年度詞彙都不是新詞,背後反映出的現象皆為社會上相對弱勢的反彈與衝撞。看看英美,想想台灣,youthquake(青年震動)和 feminism(女性主義)這兩個英語世界的年度詞彙,值得我們參考與深思。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