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7, 2017

慰安婦一詞入牛津 還歷史公道

今天《旺報》刊登了一篇拙作,題為〈慰安婦一詞入牛津 還歷史公道〉,以下為見報全文:

慰安婦一詞入牛津 還歷史公道

曾泰元


在七七事變屆滿 80 周年的前夕,民進黨政府意欲推動去中國化的歷史新課綱,讓人深感認同錯亂。值此重要的一年,慰安婦的英文 comfort woman 恰巧也為權威的英文詞典所收,透露的訊息值得我們關注。

《牛津英語詞典》(OED)是當今世上規模最大、最受尊崇的英文詞典,其線上版每季都會定期更新,發佈甫獲審核通過的英文詞語。今年第一季的新詞收錄了 comfort woman(慰安婦),書證(quotation,引自書面的語言證據)甚至採用了大陸新華社的一則英文報導。

OED 明載,此一詞彙是由日文詞彙「慰安婦」(ianfu)翻譯而來,「慰安」(ian)是 comfort(安慰)或 solace(慰藉)之意,「婦」(fu)就是 woman(婦女)。

OED 沒有挑明的是,由於翻譯自日文的「慰安婦」,詞語所代表的當然是日本的觀點與態度,亦即美化日本皇軍、為自己的醜陋開脫、迴避「性奴隸」(sex slavery)的反人道罪行。雖然如此,OED 作為語文詞典,卻也在定義裡低調地指出了幾個關鍵點。

OED 在看似平靜的定義裡,大篇幅地描述日軍體制的齷齪──強徵慰安婦、連少女都不放過:「被迫與日本軍人從事性行為的婦女或少女,此乃第二次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皇軍經營之妓院制度的一環」(原文略,筆者譯,下同)。

主要的定義底下,OED 還以兩行小字進一步說明,補充了慰安婦的背景:「這些婦女和少女大多數來自日本的殖民地和佔領區,很多人都是被綁架的,其他人則是以工作之名被騙來的」。被綁、被騙,違反當事人的自主性,OED 給這個日本的軍妓體制清楚地下了註腳。

OED 精選了 4 條書證,前 2 條提到慰安婦是日軍隨軍所不可少,第 3 條講的是敦促日本為二戰道歉、向慰安婦賠償。第 4 條則是報導了一名中國慰安婦的實例:「任蘭娥……才13歲就被迫成為慰安婦」。

最後這條書證援引自大陸新華社 2016 年 7 月 8 日的新聞,特別值得我們所有中國人關注。任蘭娥老太太在 13 歲的稚齡少女之年淪為二戰期間日軍的慰安婦,去年 7 月 1 日以 85 歲高齡在山西去世,遺願就是要日本政府「賠情道歉」。

日本政府雖然尚未「賠情道歉」,不過新華社對此的報導吸引了 OED 的注意,最終成為書證之一,英文詞典的權威 OED 有所作為,精簡記述了日軍的泯滅人性與任蘭娥老太太的悲慘遭遇,也算是足堪告慰她些許的在天之靈了。

中國全面抗日戰爭屆滿 80 周年,日本依舊在努力掩蓋、粉飾二戰期間的罪行,並以竄改教科書的內容來給下一代洗腦,不過我們相信,公理正義總有重見光明的一天。以 OED 為首的英文詞典,秉持著實事求是的良心,忠實地記錄真相,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不管時間長短,歷史終究會撥亂反正。日本的二戰史觀如此,民進黨的中國史觀也必將如此。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