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6, 2017

周有光制訂漢語拼音 後世受益

一月十四日星期六,我正在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參觀,手機突然跳出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過世的新聞提示,讓我深感愕然。我有所感觸,為文一篇,今天登在《人間福報》上,題為〈周有光制訂漢語拼音 後世受益〉,以下為見報全文:

周有光制訂漢語拼音 後世受益

曾泰元(台北市/東吳英文系副教授)


大陸著名的語言學家周有光於周末辭世,享壽一百一十二歲。

周有光有「漢語拼音之父」之稱,他的前半生是經濟學家,五十歲半路出家,成為語言學家,積極參與中國大陸的語言文字改革,成為他後半生最重要的貢獻,尤以漢語拼音的制訂,最為人所稱道。

中文的羅馬拼音,在「漢語拼音」(Pinyin)之前盛行的是「威妥瑪拼音」(Wade-Giles),現在的 Taipei(台北)、Taichung(台中)、Kaohsiung(高雄)用的就是威妥瑪拼音。

二〇〇八年國民黨執政開始,台灣才統一改成與大陸相同的漢語拼音,不過傳統的地名、人名的拼法仍予尊重保留。

一九五八年,大陸的全國人大通過了周有光主要負責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從此這套漢語拼音進入了大陸的小學課堂。後來在一九八二年,國際標準組織採納漢語拼音,視其為中文羅馬字的國際標準,從此風行草偃,全世界要用羅馬字轉寫中文時,遂由傳統的威妥瑪拼音逐漸改為漢語拼音。

現在海外的華語文教學用的是漢語拼音,海外圖書館中文藏書的編目用的是漢語拼音,國際學術圈引用中文的人名、地名、書刊名、器物名、概念名,用的是漢語拼音。就連電腦鍵盤輸入,也絕大多數用的是漢語拼音輸入法,我現在就用漢語拼音打字,寫這篇文章。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百歲人瑞周有光留下的文化遺產,我們至今仍在受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