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0, 2016

牛津年度詞彙「後真相」

川普當選後,「後真相」(Post-truth)成年度代表字。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評論文章,題為〈牛津年度詞彙「後真相」〉,以下為見報全文:

牛津年度詞彙「後真相」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依照多年來的往例,在11月中旬公布了今年的「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雀屏中選的是post-truth(後真相)。

《牛津詞典》把post-truth(後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relating to or denoting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這個 post-truth(後真相)是個形容詞,常與 politics(政治)連用,構成 post-truth politics(後真相政治)。從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川普走向美國總統之路,以及各國瀰漫著激情蓋過理性、立場重於事實的政治氛圍,在在都說明了「後真相政治」的到來。

《牛津詞典》的部落格解釋道,這裡的 post-(後)指的是「不再重要或不再相關的」(belonging to a time in which the specified concept has become unimportant or irrelevant),這個 post-(後)的新義在上個世紀中就已經出現,如 post-national(後國家的,指的是國家認同不再重要的)和 post-racial(後種族的,指的是不再有種族偏見或種族歧視的)。

作為年度詞彙的 post-truth(後真相),事實上早在 1992 年就已經現身於美國《國家》雜誌(The Nation)的一篇文章,2004 年更出現在《後真相時代》(The Post-truth Era)這本書的書名裡,所以嚴格來講,這並不是個全新的詞彙。只是隨著政治情勢的演變,這個詞彙由原本的籍籍無名,到今年年中之後成為政治評論的主要支柱,使用頻率瞬間一飛沖天,讓《牛津詞典》不得不重新評估它的地位。經過定量的統計與定性的考量,最後終於脫穎而出,摘下「2016 年度詞彙」的桂冠。

《牛津詞典》的部落格還以 11 月 1 日《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的一段話為例,說明什麼叫做後真相政治:「歐巴馬創建了伊斯蘭國。小布希是 911 事件的幕後主使。歡迎來到後真相政治(Obama founded ISIS. George Bush was behind 9/11. Welcome to post-truth politics.)」。

無獨有偶,英國知名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早牛津一步,在幾個月前就率先接納了網友的新詞建議(new word suggestion),把 post-truth(後真相)納入它的線上詞典,並引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為證:「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只要說謊毫不猶豫就能稱王。不誠實越明目張膽,說謊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壯大成功(In this era of post-truth politics, an unhesitating liar can be king. The more brazen his dishonesty, the less he minds being caught with his pants on fire, the more he can prosper.)」。

牛津詞典向來一言九鼎,在英語世界的地位至尊無上。英語世界主宰著當今全球的話語權,牛津的這個年度詞彙 post-truth(後真相),無疑凸顯總結了 2016 年國際政治的現狀。未來 2017 年如何演變發展,在這個資訊傳播迅速的全球化時代,我們台灣也必須密切觀察留意才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