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1, 2016

英文詞典如何看待中共的長征

10 月 10 日雙十國慶當天,台灣《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英文詞典如何看待中共的長征〉,以下為全文:

英文詞典如何看待中共的長征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我們在台灣慶祝民國 105 年雙十國慶之際,或許不知今年是中共紅軍長征勝利 80 周年,10 月更是對岸集中宣揚長征精神的重點月份。

我們身在台灣,80 年前中共的長征貌似事不關己,然而歷史往往會重演,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長征或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是英文詞彙的聖經,其地位有如泰山北斗,倍受尊崇。它早就收錄了「長征」的英文 Long March,然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牛津》在長征 80 年的今年對 Long March 做了全面的修訂,並把它原先地位次要、資訊簡略的「副詞條」(subentry),提升到地位核心、資訊詳盡的「主詞條」(full entry)。

《牛津》在 Long March 的詞源裡闡釋,說這個英文的複合詞是仿照中文的「長征」翻譯而成,特指 1934 年到 1935 年間的事件。《牛津》對於這個時間段的選擇,顯然是以中央紅軍撤出江西瑞金,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師為準,並沒有考慮 1936 年甘肅的另一次會師。

《牛津》在定義裡簡述,說長征是中國共產黨軍隊脫離國民黨部隊的撤退,始於 1934 年的中國東南,止於 1935 年的中國西北,途經距離逾 6000 英里(約 9600 公里)。

定義底下還有三行小字,進一步說明長征的概況:1934 年 10 月一開始,有 10 萬人離開了共產黨在江西農村的根據地,到了 1935 年 10 月,大約有 2 萬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活著抵達了陝西。雖然共產黨折損慘重,不過此趟撤退確保了共產黨的存活,1949 年才有可能終勝國民黨。

《牛津英語詞典》是一部依歷史原則編纂的巨型權威詞典,閱讀詞條就可以瞭解詞彙的演變與發展。除了詞源與定義之外,《牛津》還收錄了紅軍長征不同時期的 6 條書證(quotation),從 1937 年起至 2007 年止,時間跨度達 70 年,以書面的證據來提供更多的相關脈絡。

第一條書證出現於 1937 年,這是 Long March 最早的紀錄,出自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因此斯諾應該是把「長征」翻成 Long March 的第一人。書證說,這個歷史性的長征有 6000 英里遠,他們(紅軍)跨越了中國的 12 個省份,最後成功存活了下來,在西北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新根據地。

接下來的五條書證,雖然年代、來源各不相同,不過都站在中共的角度,看待當年這場國民黨的「剿匪」。由彼觀之,紅軍長征的艱辛慘烈,共產黨的浴火重生,中共領導人的確立,都在此得到了重點的記載。

斯諾當年以其深入的寫作,影響了西方人對早年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也讓《牛津英語詞典》對長征做出如此的評價,他的角色至為關鍵。

80 年前紅軍不斷地被國民黨強勢圍剿,以致奄奄一息,末了竟能起死回生,以星火燎原之勢將國共的強弱迅速翻轉,最後豬羊變色,國民黨節節敗退,丟失江山敗走台灣。

在彼岸中共盛大紀念長征 80 年之際,此岸的民、國兩大黨,能否從這段歷史中學習經驗、汲取教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