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6

把希拉蕊稱為 bitch 妥當嗎

今天台灣的《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我的評論文章,題為〈把希拉蕊稱為 bitch 妥當嗎〉,以下為見報全文:

把希拉蕊稱為 bitch 妥當嗎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2016 年 9 月 11 日,也就是 911 事件 15 周年當天,美國《紐約時報》的評論版刊登了一篇專文,題為《The Bitch America Needs》(美國需要的那個 bitch),引起了軒然大波。事實上,該文見報的前一天稍晚,此文率先在官網貼出,讓讀者先睹為快,騷動就已經在悄悄地醞釀,發酵。

標題裡的 bitch 指的是希拉蕊•柯林頓,美國阿肯色州前州長夫人、前總統夫人、前參議員、前國務卿、當今美國民主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

為何會引起軒然大波?原因在於 bitch 是個傳統上辱罵女人極其惡毒的髒字。200 多年前,英國有一本極具影響力的《鄙俗語詞典》(Dictionary of the Vulgar Tongue),該詞典甚至認為,bitch 是對女人最冒犯的稱呼,甚至比 whore(妓女)來得更加挑釁。

綜合英語世界各部大型權威的英英詞典,bitch 本來是個中性的字眼,原指「母狗」,也可兼指「母狼」、「母狐狸」等一些雌性的犬科動物。據相關學者考證,由於母狗發情時常會變得敏感暴躁、具攻擊性,因此從15世紀開始,這個詞逐漸轉貶,也被用來蔑視女性,指的是自私卑鄙、刻薄惡毒、脾氣壞討人厭的「賤女人」或「臭婊子」,這也是共和黨陣營用來詆毀希拉蕊的字眼。

巧合的是,與此同時,就在「希拉蕊稱呼事件」爆發的 9 月中旬,《牛津英語詞典》這部英語詞典的聖經也正好公布了 2016 年第 3 季的新詞,bitch face(婊子臉)羅列其中。這個 bitch face 又作 resting bitch face,常縮寫為 RBF,同樣是個冒犯女人的貶義詞,指的是女人陰鬱慍怒的面部表情,也就是面孔板起、好像大家都招她惹她的「臭臉」。

試想,《紐約時報》深具國際影響力,居然用了這樣一個性別歧視的下流字眼,而且還以粗體字把它放在標題裡,在講究兩性平權的美國主流社會,此舉無疑是投下了一顆震撼彈,輿論譁然早在意料之中。

其實此乃作者刻意而為,為的是要顛覆英語世界對 bitch 的傳統認知,扭轉 bitch 數百年來給人的負面觀感,給 bitch 注入一個女性強者的形象,而希拉蕊就充分具備這樣的人格特質。希拉蕊不依傳統賢妻良母的行為典範自持,在公領域展現其影響力。她為自己的信念挺身而出,苦幹實幹不打嘴砲,拒絕美國對女性政治人物如影隨形的雙重標準與刻板期待。作者說,希拉蕊就是 bitch,是經典的 bitch。

事實上,《紐約時報》此篇專文的作者是個女性主義者,而女性主義者近年來做了不少類似「再挪用」(reappropriation)的正名運動,目的是把話語權拿回來,重新詮釋被污名化的名稱概念,這裡的 bitch 就是一例。這個 bitch 的新解,已經在女性主義者鍥而不捨的努力之下,透過各種方式在非主流媒體流傳多年,這次衝撞《紐約時報》這個主流媒體,能否更進一步,廣為社會大眾認可,進而收入權威詞典,不妨拭目以待。

語義是流動的,並非一成不變,古今中外,語義大翻轉的例子從未少過。只是,這肯定女性強者的 bitch,中文該怎麼翻才好呢?女皇?悍姬?還是有其他更好的點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