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4, 2016

桑拿碰上三溫暖

今天廣州的《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桑拿碰上三溫暖〉,以下為見報全文:


桑拿碰上三溫暖

曾泰元

六一兒童節一早,上海老婆裝嫩,跟我撒嬌要禮物,我趕著出門上課,只好跟她打馬虎眼。

當天下午台北的氣溫飆到 38.7 攝氏度,是台北氣象站設站 120 年以來的 6 月最高溫,室外宛如超級大烤箱,熱得我兩眼發昏,差點虛脫。我從東吳大學忙活了一天,回到家老婆還惦記著她的兒童節禮物,繼續發嗲,我靈機一動,脫口就說:「喏,我這不是剛出爐的烤人肉嗎?送你!」一句冷笑話,就這麼堵了她嬌嗔的嘴。

台北爆熱,讓我想起了多年前南京桑拿天的語文初體驗。

我經常往返海峽兩岸,簡體字能讀能寫,大陸「普通話」不同於台灣「國語」之處,基本也難不倒我。

有一年我在南京大學訪學。8 月下旬到了南京之後,大家開口閉口都在說「桑拿天」,讓我一頭霧水。「桑拿」我知道,直覺就是台灣說的「三溫暖」,都源自芬蘭語的 sauna,只是譯法不同而已。我簡單代換了一下,「桑拿天」應該就相當於「三溫暖天」,可是「三溫暖天」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台灣常說「心情如洗三溫暖」,難不成是那種忽冷忽熱、冷熱交替、高低起伏的天氣形態嗎?

我百思不得其解,向南大的老師求助,才知道答案。他們對我的疑惑略表詫異,笑眯眯地說,就是南京夏天的天氣啊!南京的夏天就像個火爐,氣溫居高不下,24 小時都一樣熱,好像洗桑拿浴似的。我這才發現,大陸的「桑拿」和我理解的「三溫暖」似乎有明顯的不同。

我趕緊查了一下英語詞典,sauna 源自芬蘭語沒錯,幾本大型權威的英語詞典都指出,原本芬蘭的 sauna 指的是把水澆到火熱石頭上的一種「蒸汽浴」,後也可指沒有蒸汽的「烤箱浴」。《現代漢語詞典》清楚定義,說桑拿浴是一種利用蒸氣排汗的沐浴方式,起源于芬蘭。大陸對「桑拿」的理解,看來是比較忠於原文的。

台灣的三溫暖我沒洗過,是忠於原文 sauna 的嗎,還是許多人想當然的「熱─冷─熱」的台式「三」溫暖?我有點困惑,於是上網查了台灣官方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詞典說,三溫暖是一種蒸汽浴,利用大量水蒸氣,使浴者熱得滿身大汗,再用冷水沖洗,促使毛孔收縮,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達到身心鬆弛,有益健康的功效。這個先熱後冷的定義跟 sauna 的原意有所不同,也無法解釋「心情如洗三溫暖」的那種「高─低─高」的情緒起伏。

我困惑依舊,於是緊接著又查了手邊的《國語日報辭典》。台灣《國語日報辭典》的地位相當於大陸的《現代漢語詞典》,是一本規範性的中型詞典,廣為中小學所採用。這本詞典的見解與官方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略有出入,認為三溫暖是種洗浴設備,以三種高低溫度的水流讓人浸泡其中,可使身心完全鬆弛,有益健康。詞典釋義出現了「三種高低溫度水流」,似乎比較貼近「心情如洗三溫暖」的那種曲線起伏的聯想。

台灣「三溫暖」這個翻譯本想音義兼顧,卻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大陸的「桑拿」直接音譯,雖然比較缺乏意境,但起碼大陸民眾不會誤解 sauna,反而可能比較妥當。

我上網搜尋,發現台灣的三溫暖基本包含烤箱、蒸氣室、冷熱浴池、休息室,以及美容、健身的設備與服務,不一而足,接近現代版的 SPA。至於比喻高低起伏的三溫暖,英語裡的 ups and downs(上下起落)或許可以說明一二。看來,三溫暖是個深具台灣特色的詞彙,陸谷孫先生的《中華漢英大詞典》強調相容並包,博采眾言,不妨考慮加以收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