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2, 2016

雙節棍英語探源

今天廣州《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雙節棍英語探源〉,以下為見報全文:


雙節棍英語探源

曾泰元

動畫電影《功夫熊貓 3》大陸與美國同步於 1 29 日舉行全球首映,選在闔家團圓的春節檔期,遙遙領先 4 1 日愚人節才上映的台灣,讓台灣影迷望穿秋水。電影特別製作了一集 Nunchuck Princess(雙節棍女俠)的彩蛋特輯,向已故的功夫大師李小龍(Bruce Lee)致敬。

中國功夫因李小龍而揚名於世,「功夫」的音譯 kung fu 確定成為英文詞彙,李小龍的貢獻功不可沒。

日前因研究所需,看了李小龍的資料,才知道他在 1972 年的電影《精武門》中首度將雙節棍搬上銀幕,自此之後,雙節棍便在全世界造成了一股風潮,連美國員警也開始佩戴雙節棍作為武器。雙節棍的英文,以前看到過意譯的 two-section stick(或 two-section cudgel)「兩節式的短棍」,但此翻譯冗長累贅,後來幾乎一面倒,用的都是 nunchaku(或簡稱為 nunchuck)。

如果有人說,雙節棍的英文 nunchuck 來自台灣的閩南語(台語),你相信嗎?

根據世界上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載,雙節棍 nunchuck 縮略自 nunchaku。這個 nunchaku 來自琉球的沖繩日語,原指一種打穀脫粒用的木制農具。牛津接著指出,這個 nunchaku 可能來自台語(probably from Taiwanese),反映的是「兩節棍」的台語發音。

雙節棍的英文源自台語?這個觀點前所未聞,讓我眼睛睜然一亮,大吃一驚。

我趕緊翻查了各大英語詞典,發現牛津的論點也得到了《蘭登書屋韋氏足本詞典》(Random House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與《美國傳統英語詞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兩部美國大型權威詞典的背書。

這個意外的發現燃起了我進一步追究的興趣。「兩節棍」用台語來念,差不多是 neng tsat kun,「雙節棍」nunchaku 的日語原作 nunchyaku,台語與日語的發音十分接近,牛津說 nunchaku 可能來自台語,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牛津的「可能」,透露出這只是個猜測,詞典仍有所保留,還有待進一步的證實。

牛津提到,雙節棍脫胎於一種打穀脫粒用的木製農具。我推測,此農具應為「連枷」,日文稱之為 rinka

資料顯示,現代形式的雙節棍源自琉球,雙節棍的英文來自琉球的沖繩日語,合情合理。然而,雙節棍實物源頭的連枷,日文是 rinka,雙節棍名字的源頭,卻是 nunchyaku,兩者差異過大,完全兜不起來,這其中頗值得玩味。

雙節棍的英文 nunchaku 在琉球日語裡原作 nunchyaku,沒有漢字的寫法。nun 這個成分在日文裡沒有意義,chyaku 這個成分除了「著」、「嫡」、「摘」的漢字音(古漢語的發音)之外,也不曾使用。換句話說,nun chyaku 這兩個成分,在沖繩日語裡幾乎不用,極有可能是個外來成分。然而真如牛津所言,nunchyaku 是來自台語嗎?

自古以來,台灣與琉球的交流頻繁,琉球的文化色彩與台灣接近,琉球的語言也存在著不少台語的元素,這個事實似乎可以間接說明,「雙節棍」的英文 nunchaku,是有可能來自台語的「兩節棍」neng tsat kun的。

然而歷史亦有明載,在明、清兩代,琉球與福建交流密切,琉球的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學的多是帶福州口音的明清官話。nunchaku 所反映的,有沒有可能是明清時期「兩節棍」的福州官話?或者 nunchaku 是直接跟福建的閩南語借用的,並非透過台灣?

台語作為閩南語在台灣的一支,給英文的影響微乎其微,執世界之牛耳的《牛津英語詞典》,提出了「雙節棍的英文可能來自台語」這樣的推測,我在台灣看了當然高興。不過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牛津對台語的厚愛,還需等待更多的資料,請相關的學者釋疑解惑。

(作者是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