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0, 2016

走訪函谷關 斗膽登華山

今天《旺報》繼續刊登了一篇我的【神州壯遊】系列隨筆,題為〈走訪函谷關 斗膽登華山〉,以下為見報全文:

走訪函谷關 斗膽登華山

 金庸先生題字的華山論劍石碑(曾泰元提供)

神州壯遊,來到中原,終於圓了我的少林夢。下了嵩山,回到洛陽,繼續西行。

到了洛陽汽車站,我本想直奔陝西,挑戰華山,可是一問之下,才知道洛陽沒有到華山的班車。無奈,我只得把這段旅程拆成幾個小段,分段進行,先到三門峽再想辦法。三門峽是河南最西邊的地級市(相當於「省轄市」),是個因興建三門峽大壩而崛起的新興城市。

別把三門峽當三峽

據說許多人錯把馮京當馬涼,誤以為三門峽就是三峽,這一字之差,可是一北一南、相距千里啊!三峽在長江,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所組成,有個三峽大壩,而三門峽在黃河,雖也是個重要的水利樞紐,不過由於其新,知名度明顯不如。

三門峽市的陝州區,舊稱陝縣,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地,地處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歷史記載,周朝初年,武王克殷後四年旋逝,攝政的周公與召公便以此劃分領地,所謂「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此乃著名的「分陝而治」,陝西之名源自於此。這樣的地名典故,在我不得不落腳三門峽一宿之時,讓我決定從市中心叫車到相對偏僻的陝縣,為的就是穿越時空,回到三千年前的周朝,靜靜地感受這段分陝而治的歷史。

旭日東升,繼續西行,下一站是地處豫陝晉三省交界的靈寶市。我在陝縣旅館外的公路邊搭上了客運,就在這豫西的山區沿著黃河河谷悠然前行。我本對靈寶一無所知,看了手邊的旅遊攻略才了解到,原來靈寶歷史悠久,《山海經》裡夸父追日的典故就源自靈寶,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函谷關也在靈寶。於是我到了靈寶,便利用空檔抓緊時間,包車奔赴市區東北郊的函谷關。

史海鉤沉令人喟嘆

函谷關現在已經開發為旅遊區,景區的關樓都是近年才復古重建的。雖然如此,人至心馳,睹物思史,自有一番況味。

戰國末年,六國合縱攻秦,至此敗還。秦末漢初,劉邦入咸陽,遣兵守此以拒諸侯。還有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不論是東出逐鹿中原,抑或是西進攫取關中,函谷關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我身臨其境,望著這灰飛煙滅的一切,史海鉤沉,令人喟嘆。

我還有路要趕,在函谷關只能蜻蜓點水。回到靈寶汽車站,居然還是沒有到陝西的班車。車站外的候車乘客七嘴八舌,熱心提供意見,最後大家口徑一致,要我搭乘往豫靈小鎮的客運,繼續往西,不要坐到終點,中途在麻莊村下,麻莊就會有到陝西潼關的車子。

天啊,怎麼這麼折騰?一個小村莊怎麼會有跨省的班車?我心裡一陣嘀咕,滿是狐疑,但也只能姑且信之。於是,我就在這河南最西邊的小鎮小村忙著找車坐車,車外塵土飛揚,車內菸槍吞雲吐霧,讓我不時得閉眼憋氣。快到潼關時,我們緊貼著黃河南岸走,居然閃過了黃河的 90 度大轉彎,意外收穫,驚喜之至。

華山是勇氣考驗場

歷經波折,陝西終於到了,赫赫有名的潼關是第一站。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記得中學地理學過,潼關扼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衝,位於晉陝邊境的黃河大轉彎之處,渭河在此匯入黃河,同蒲鐵路與隴海鐵路在附近交會。看到潼關,學生時代學過的地理,似乎就這麼突然活了過來。

潼關我沒有多停留,我的目標是西嶽華山。在河南離開嵩山以後,交通有些折騰,耽誤了一些時間。潼關到了,華山也就不遠了。我兼程趕去,在傍晚前抵達華山北麓的華陰,吃了個華陰特色的肉夾饃,飯後信步閒逛,從不同角度仰望近在咫尺、巨石崩雲的華山。我早早休息,養精蓄銳,準備隔天挑戰這奇險天下第一山。

吃飽睡足,隔天陽光燦爛,清風拂面,正是爬山好時機。陝西的華山我久聞其名,自古華山天下險。讀了文字,看了圖片,覺得華山宛如結合了我們台灣石碇皇帝殿的陡峭稜線、花蓮太魯閣的懸崖峭壁、外加兩千公尺的懾人海拔,想到就心驚膽顫。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我決定挑戰輕微懼高的自我,攀爬以險峻著稱的華山。

虎頭蛇尾草草收場

華山果真是勇氣的考驗場,重重險峻超乎想像,讓人卻步,無法喘息。我拉著身旁的鐵鍊,挨著陡峭的山壁,看著腳下無底的深谷,魂飛魄散,雙腿發軟。想臨陣脫逃,卻因步道狹窄,根本無法折返,只好咬緊牙根,硬著頭皮,抓緊鐵鍊,堅持下去。我設法讓自己分心,強迫自己多看看周遭的景致,竟也在險境之中平復了些許恐懼,慢慢地靜下心來,欣賞華山層巒疊嶂、突兀蒼勁、雄奇偉岸的絕妙之美。

華山共有五峰,我勉強爬完了最低矮的北峰,給了自己一個交代,就決定淺嘗即止,打道回府,管他還有四座峰沒登,還有許多古蹟名勝沒看。下了山我仍心有餘悸,雙腿又痠又痛,走路竟瘸到不聽使喚。

我的華山行虎頭蛇尾,草草收場。下一站回到凡間,繼續探索八百里秦川。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