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07, 2015

民國紀元是不是落伍了?

今天《旺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民國紀元是不是落伍了?〉,以下為見報全文。


民國紀元是不是落伍了?

曾泰元

有時大陸的朋友好奇,想看看我的台灣身分證,我毫不遮掩,大方出示。他們看到我的生日欄寫著 54 年,以為我是 1954 年生的,紛紛露出不可置信的誇張表情──一個 60 歲中老年人,怎麼看起來這麼年輕,直像個不到 40 歲的青壯年?

我哈哈大笑,耐心解釋道,這 54 年不是 1954 年,而是民國 54 年!加上辛亥革命那年的 1911,也就是 1965 年,才是我公元的出生年分。經我這麼一說,大陸朋友才豁然開朗,「到台灣看民國」的刻板印象,又在他們的腦裡加了一分。

這台灣通行的民國紀元,不只給大陸朋友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在台灣內部所引起的困擾,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益發明顯,到了連我們台灣人都不得不正視的地步。

如果有人提到「70 年代的國語老歌」,您想到的是民國 70 年代,還是公元的上世紀 70 年代?

在資訊較為封閉的過去,這並不是個問題。然而當今全球各地幾乎都採用公元紀年,與台灣交流密切的大陸、港澳地區也是如此,台灣官方還堅持民國紀元,在跨區流動頻繁、國際溝通熱絡的今天,問題日益凸顯。即使在台灣,也有部分民間機構與社會大眾傾向採用公元紀年,雞同鴨講產生的誤解在所難免。

仔細一點的人,或許還會在民國年分之前加上「民國」,將公元紀年的 4 位數字完整呈現,以免造成他人誤解。可是漸漸地,許多人能省就省,所以「92 年」到底是九二共識的 1992 年,還是 SARS 爆發的 2003 年(民國 92 年)?

有人說,只要念出來,問題就可迎刃而解。「92 年」指的是 1992 年,「九」「十」「二」年指的是民國 92 年。不過許多時候,這些年分是以靜態的文字呈現的,少了語音的輔助,「92 年」真不知道所指為何。

現在這混淆已經浮現,所幸經歷的時間還不算長,憑常識判斷再稍作求證,仍然可以辨別。要是現狀不改,長久以往,將來這年代恐怕是一團亂,後人想理個頭緒都很困難。

以前的中文書寫是豎排,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如今電腦數位時代來臨,網路成為溝通的平台,為了遷就電腦內建的設定,為了與英文與阿拉伯數字相容,橫排書寫越來越普遍,在某些場域甚至早已成為標準。

漢字延續了數千年的豎排書寫都能改了,不就是個與時俱進、方便與否的問題嗎?

那官方的民國紀元呢?有沒有可能往公元轉向,向世界的主流靠攏?

我這個腐儒之見,不曉得會不會只是個昧於現實、異想天開的空中樓閣?還是終有撥雲見日、柳暗花明的一天?世事難料,我們也只能耐心等候,拭目以待了。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