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4, 2015

從上海到南京 年前點滴

今天《旺報》刊登了我過年前在大陸的拼貼隨筆,題為〈從上海到南京 年前點滴〉。


以下為見報全文:

從上海到南京 年前點滴

今年過年,我陪內人回上海娘家過年,抵達後的隔天早晨,我們一起到附近的傳統市場買菜,又看到過年前常見的「鰻鯗」(搽鹽、風乾的鰻魚。鯗,音「想」),一條一條地從天花板垂掛下來,極具特色,總能吸引我這外地人的目光。

今年菜場裡的鰻鯗似乎比往年的少,沒有以前壯觀,不曉得是大家不喜歡吃了,還是業主已經拿回家了。

一方水養一方人。在台灣,大概很少人聽說過鰻鯗吧?新鮮的鰻魚處理乾淨後,從魚腹處剖開,抹上鹽巴,在陰涼處風乾十天半個月之後,即可食用。吃的時候要先用黃酒蒸熟,再去皮去刺,用手掰成小片,蘸著醋吃,別具風味。

魔都魅力華燈初上

這些年來,常聽到有人把北京暱稱為「帝都」,把上海暱稱為「魔都」。帝都可以理解,中華帝國近 600 年的首都所在。那魔都呢?

顧名思義,魔都應該就是具有魔力的都市。那上海的魔力在哪裡?

我每次到上海,總是被一些事物吸引著:外灘,外白渡橋,浦東的摩天大樓,城隍廟,石庫門,梧桐樹,法租界,名人故居,蘇州河,黃浦江,本幫菜,生煎小籠,華洋共處,傳統現代,摩登時尚。

事隔多年,再度登上浦東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近眺三大摩天樓(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俯瞰浦西老上海。夕陽西下,華燈初上。浦西燈火點點,上海的魔力又再度來襲。

許多人到上海,發現最具特色的景觀之一,就是家家戶戶幾乎都有突出窗戶、兩三米長的ㄇ型晾衣架。

史上最牛晾衣架

我途經上海市中心延安東路、廣西南路口,發現一幢大樓的表現令人嘆為觀止,於是拍下照片,上傳微博。我的粉絲紛紛留言評論,有人呼籲市政府管管,有人建議蜘蛛人下一集可以考慮在這裡拍,有人調侃說這叫人家怎麼跳樓,有人要富士康好好學習一下,還有人語帶嘲諷,說上海人到外地買房也做如此奇葩之事。

有個上海人講得中肯。他說這幢是瑞福大樓,屋齡超過 20 年,當時的設計沒有曬衣空間。上海人有曬衣服的習慣,一開始是居民自行裝設,政府覺得樓高不安全,就給居民統一搭建了。

稍晚回岳家上網一查,發現許多網友對此建築都有類似的讚嘆,媒體也曾做過顯著的報導,瑞福大樓的晾衣架甚至被譽為「史上最牛晾衣架」。上海特色,實在是登峰之作。

秦淮河裡槳聲燈影

在這期間,我抽空從上海去了趟南京。原本以為大陸「春運」期間人山人海,就如同媒體報導的那麼恐怖。到了上海火車站才發現,人潮竟還不如平時,讓我有點失落。

我曾在南京待過近一年的時間,對這「六朝古都」有著深刻的情感。這次再到南京,時間有限,只能重點式地舊地重遊,夫子廟秦淮河,還是令人難以忘懷。

夫子廟,科舉貢院。秦淮河,槳聲燈影。經典,畢竟還是經典。

《旺報》每年都會舉辦「兩岸徵文」比賽,去年底我以〈三訪朱自清《背影》月台〉一文獲獎,今年 月 31 日才在高雄佛光山領了獎。

四訪南京背影月台

這次到南京,心繫〈背影〉的月台,於是又去了一趟。一樣是冬日的午後,一樣從鼓樓坐上31路公車。終點站下關的中山碼頭一年前改建,如今煥然一新,不過長江對岸的浦口碼頭依舊。

上海《新民晚報》的文學版面「夜光杯」月 日轉載了拙文,我帶著 20 份的影印本以及兩顆橘子,躡手躡腳地再度從左側半掩的鐵門進入。我把這 20 份〈三訪朱自清《背影》月台〉放在月台旁的高處,謹慎地用磚頭壓著,給路過的有緣人取閱。以兩顆橘子遙祭朱氏父子,隨後與同行的內人分享共食。

古老的月台荒廢如昔,淒美的法國梧桐似乎更加憔悴,舊式的綠皮火車已換成斑駁的先鋒號動車組。

不知朱爸爸近一世紀前的背影,如今安在?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