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15

淮安行腳

今天《旺報》刊登了我的【神州壯遊】系列隨筆之三,題為〈淮安行腳〉。原稿 1516 字,被報社編輯大刀一砍,只剩 1067 字。以下的貼文為未經刪節的原稿,報紙照片、文章鏈接為刪節版,請舊雨新知諒察為荷。


淮安行腳

我的神州壯遊正要從南京啟航,一開始就跑錯了車站。

我的首站是蘇北的淮安,卻在中央門長途汽車站碰了軟釘子,只得坐計程車轉赴大橋北站,在倉皇中跳上正要出發的長途大巴。

老實說,淮安這個名字,我一開始覺得陌生。以前中學上地理、歷史,課本好像只有淮陰,沒提過淮安。後來看了資料才明白,原來淮安和周邊縣市的地名與隸屬,在不同時期經過了多次的更迭調整,難怪我有如此的困惑。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往北奔馳,越過垂直交叉的寬闊水道,我原先以為是京杭大運河,頗覺興奮。可是類似的景致反覆出現,而且水道的走向不對,我注意到路旁的標示,才知道這些都是蘇北的灌溉水渠。江南水鄉河湖交錯,小橋流水,一派靈秀婉約,而這蘇北平原雖一樣河湖交織,卻是平疇千里,洋溢著粗獷豪放。

200 公里的路程,到淮安的汽車總站也開了快 3 個小時。淮安市區綠蔭夾道,水多河多,第一印象就是個靜謐悠閒之地。我因行程耽擱,臨時決定在淮安落腳,於是參考了手邊旅遊攻略的推薦,一出汽車總站就背著厚重的行囊,沿著淮海北路徒步北行,到健康西路市政府附近的一家賓館安頓。

淮安城北有淮河穿城而過,山北水南為陰,老城在淮河之南,因此舊名淮陰。由於歷史上「黃河奪淮」之故,目前市區的淮河故道曾為黃河河道,之後黃河又幾經改道,最後由山東出海,因此這條淮河故道也稱做「廢黃河」。廢黃河這個名字給人一種傾圮頹敗的聯想,不過事實上,市區的廢黃河已開發成生態公園,綠樹河水相映成趣,另有一番滋味。

淮安淮安,淮水永安。歷史上淮河水患不斷,淮安古城的標誌性建築「鎮淮樓」,想必就是人們為了鎮壓淮水,祈求上蒼所做的願望投射吧。

到淮安之前,南京的朋友都告訴我,到淮安一定要去看周恩來。據說大部分來淮安旅遊的人,也都把「看周恩來」列為第一優先。我當然也從善如流,不過卻避開了佔地廣、人氣旺的周恩來紀念館,選擇了相對冷門的周恩來故居,在閒適安逸的氛圍中,去探望這位大陸民眾口中「人民的好總理」出生、長大的地方。

然而我更感興趣的,卻是不遠處的韓信故里。

韓信是淮陰人,史稱淮陰侯,乃秦末漢初的知名軍事家,用兵才能卓絕,為劉邦大將,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小學時上數學課,碰到餘數問題,題目總以「韓信點兵」作為開始,讓我在懵懂之年,就對這號人物印象深刻。

位於淮安城南,北門大街、西門大街、東門大街的三叉路口,矗立著一塊「漢淮陰侯韓信故里」的石碑,讓我第一眼看到,孺慕之情便油然而生。

太史公司馬遷是我十分景仰的歷史人物,他的《史記》為韓信作了〈淮陰侯列傳〉,記載了這位西漢開國功臣一生的事蹟。在城南一隅,就有著許多韓信知名事蹟的遺址。

韓信早年貧困潦倒,長年寄人籬下,吃人閒飯遭人嫌惡。他在城下釣魚,一名「漂母」(洗衣婦人)看他可憐,好心接濟,免費供他吃喝。韓信功成名就之後回到淮陰,不忘舊恩,以千兩黃金回報。如今韓信當年的釣魚處「韓侯釣臺」悠悠地佇立在湖濱水邊,一旁的「漂母祠」緊緊相隨,默默地誌記這段 2000 多年前的忘年恩情。


韓信在淮陰最著名的軼事,當屬「胯下之辱」。韓信微賤時,曾受一名無賴少年的羞辱,被迫當眾從他的胯下爬過。後來韓信受封楚王,找到此人,寬大為懷,非但不計前仇,反而賜他中尉之職。現在城南有個「胯下橋」,據說就是韓信當年的受辱之地。我乘興而往,卻只見一個新搭的簡陋牌坊,座落在一條無名小街的入口,無橋可尋。我也只能仰望牌匾,憑弔此一歷史典故,反思韓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了。

淮安也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故鄉,但對於我這個喜歡擬古的人,明清二代畢竟還不夠古,周秦漢唐才是我心靈的嚮往,加上行程已經耽擱,因此二位大文豪的故居只好割愛,留待來日有緣再訪吧。

神州壯遊進行式,告別淮安。下一站,徐州。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