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5, 2014

甲午戰爭爆發 120 年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即時論壇登了一篇我的感懷之作,題為〈甲午戰爭爆發 120 〉,講的是歷史上的今天。以下為刊出全文:


甲午戰爭爆發 120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今年是甲午年,適逢中日甲午戰爭二甲子。120 年前的今天,也就是 1894 年 月 25 日,日軍發動豐島海戰,標誌著甲午戰爭全面爆發。

清軍戰敗後向日本議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台灣和澎湖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台灣光復。巨額的賠款大大加重了中國的負擔,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因而迅猛增長。日本人在甲午戰後更是徹底地藐視中國,「支那」開始成為羞辱用語。甲午一戰,對東亞近代史的發展,可謂影響深遠。

我上個月正好有機會一訪山東威海(舊稱「威海衛」),親至北洋海軍的誕生地劉公島,遠眺甲午戰爭關鍵性的黃海海戰現場。望海憑弔,撫今追昔,感觸良多。

歷史記載,北洋艦隊於 1888 年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軍,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擁軍艦二十餘艘,皆購自先進的英、德兩國,有官兵數千人,軍事訓練也由英、德兩國的軍官主持,其實力一度雄居亞洲之首,曾讓當時野心勃勃的日本海軍聞風喪膽。據說後來日軍發現,北洋海軍的官兵把衣服晾在主炮的炮管上,軍紀渙散,因此大膽預言清軍必敗。當時清政府的內部問題叢生,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建造頤和園,北洋海軍三年內未曾增購船艦大炮,既有的武器設備也多所不堪使用,加上諸多其他的因素,因此在甲午一戰被日本海軍重創,全軍覆沒。

北洋海軍的主要歷史遺跡與甲午戰爭相關的文物都集中在劉公島的西南角,包括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水師學堂、鐵碼頭、炮台。我實實在在地走了一遭,向著眼前的黃海眺望,那二甲子前煙硝瀰漫、戰況慘烈的海上戰役,彷彿就如海市蜃樓,繼續在遠方上演。

甲午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危機,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本的國力則因而大增,躋身列強,讓野心家得以遂行侵略,發動二次大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後的種種作為,引來了許多人對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疑慮。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殷鑑不遠,盼望日本切勿重蹈覆轍。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