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3, 2014

台灣滷肉飯,溫暖好滋味


我幫深圳《晶報》寫的專欄 跟著元哥吃台灣每週日見報,今天刊登的是〈台灣滷肉飯,溫暖好滋味〉,以下是見報全文:


台灣滷肉飯,溫暖好滋味

曾泰元

提到台灣小吃,許多人肯定會馬上想到滷肉飯。

去年下半年,台灣的中華郵政發行了一套 4 枚的 台灣特色美食郵票——小吃,入選的有臭豆腐、蚵仔煎、肉圓及滷肉飯。臭豆腐在大陸各地多所有之,蚵仔煎脫胎自閩南常見的海蠣煎,肉圓和滷肉飯的台灣色彩格外鮮明,而此二者又以滷肉飯的知名度最高。

滷肉飯一直都有名稱之爭。台灣各地的餐廳、小吃攤上,肉飯常誤植為 肉飯,此乃同音假借之誤,因襲已久積非成是,蓋 者,用濃汁烹調食物也。國際餐飲界著名的《米其林指南》3 年前出版了台灣篇,就錯把滷肉飯當成 肉飯,從而認定其源自山東,並把它英譯為令人啼笑皆非的 Lu (Shandong-style) Meat Rice(山東風味的豬肉飯)。

另外,北台灣的滷肉飯就是台灣中南部的肉臊飯(常誤作肉 飯),一樣的東西名稱有異,台灣南北各自表述。對灣中南部的民眾而言,滷肉飯要有一大塊滷製的五花肉才行,相同的美食北台灣稱之為焢肉飯(又作 爌肉飯)。然而,台灣的政經文化中心在台北,台北觀點的滷肉飯逐漸成為標準,雖不喜歡也只能無奈地被迫接受了。

滷肉飯是在熱騰騰的白米飯上澆淋滷製過的碎肉和滷汁,是深具台灣特色的常見庶民小吃,從夜市路邊攤到餐廳大飯店都能發現它的蹤跡。一口吃下,滿嘴盡是油、鹹、香、甜、黏的溫暖好滋味,令人難忘。

早期的滷肉飯多以細碎的豬肉末為主,如今已出現許多不同的新樣貌。碎肉有攪碎的也有切碎的,切碎的又分為條狀的和丁狀的。使用的豬肉也有不同的部位,有些以肥肉為主,有些瘦肉較多,有些多是富含膠質的豬皮。

根據專家研究,滷肉飯的由來與早期台灣社會生活艱困、物資缺乏有關。當時肉品通常只有在逢年過節才吃得到,一般人買不起豬肉,部分主婦偶爾便會向肉販索取一些切剩的碎肉豬皮回家烹煮。因帶回的數量有限,家庭人口又十分眾多,所以主婦回家後就會將之剁碎混雜,加入紅蔥頭、香料及調味料炒過,最後再用醬油滷製,如此一來,全家人便都能享用到香噴噴的一鍋滷肉。

滷肉飯跟牛肉麵一樣,是台灣廣受歡迎的美食,但比起牛肉麵,滷肉飯的價格卻更加平實。這道在白飯淋上滷肉及滷汁的飯食料理,是台灣獨特的庶民小吃,小小的一碗看似簡單,卻是台灣大家都愛的超人氣美味。

(作者為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台北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