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31, 2014

《揚州晚報》對我專訪

今天是馬年的頭一天,大陸的《揚州晚報》在大年初一就刊登了一篇對我的專訪。

日前《揚州晚報》的記者在微博上訪問我,希望我談談台灣過年的習俗。我主要跟她分享我小時候在老家虎尾的過年點滴,然而經過記者的理解與整理後,刊出來的內容似乎跟我的原意有些微的出入。

以下為《揚州晚報》對我的專訪:

閱讀提示台灣教授曾泰元、平民英雄” 張志成、外國友人哈米德……去年一年,他們或與揚州有著不解情緣,或作為揚州人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馬年辭舊迎新的時刻,記者再次回訪他們和英雄的家人,和他們一起跨越新的一年。

出場人物:台灣教授曾泰元

 身在台灣,更期許能在揚州過年!

【新聞回放】
儘管身在台灣,但是卻對揚州這座古城有著深深的眷戀;多次來揚,只為了圓自己心中一直對於江南小城的嚮往。去年 月,用文字記錄下在揚所感所思的台灣東吳大學的英語系教授曾泰元,就以《輝煌背後的孤寂更有深度》為題,深情誇讚揚州,這篇文章隨後被台灣《旺報》刊登,引起兩岸很多讀者共鳴。

揚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揚州美食更是馳名中外,然而這些歷史文學的想像,反而最能撫慰我的心靈。繁華之後的冷清讓人沉澱,輝煌之後的孤寂更有深度,揚州畢竟還是揚州。” 這位有著濃厚大陸情結的台灣教授如此說道。

【除夕探訪】
台灣的人來自不同的背景,也可以說以閩南風俗為基底,融合了大江南北的過年風俗。” 年三十夜晚,台灣的街頭非常熱鬧,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曾教授的心情很是激動。

當天我們都準備妥年糕,三種年糕,一種是 甜年糕,閩南語叫 甜粿,取的含義是 吃甜甜過好年;一種是 蘿蔔糕,閩南語叫 菜頭粿,取其 好彩頭’ 的諧音;第三種則是 發糕,閩南語叫 發粿,取其 發財’ 的意思。曾教授興奮地介紹道,這些不同的年糕以前都是自製的,小時候我們都要自己帶著米,到外面花錢請人磨成漿,回家自己蒸。那樣的年代也過去很久遠了。

下午 點多,曾教授帶著全家一起來到父母家裡,全家進行了拜祖活動,天色漸晚,大魚大肉開始上桌,家裡人圍坐在一起吃起了年夜飯。等到晚飯後,全家則齊聚一堂,大人們一起看看電視節目,小孩子出去玩煙花。

深夜 11 點,曾教授家門口的院子外,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震耳欲聾,很是熱鬧。台灣俗諺說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 曾教授笑著介紹,除夕夜雖然大家晚睡覺,可是隔天還是得早起。

揚州肯定年味比較濃。” 再次談及揚州,曾教授更是無限嚮往,台灣整體的氛圍比較悶,大家都有些無力感,挫折感。揚州城市小,生活氣息濃厚,街裡巷外肯定都有著濃郁的年味。” 曾教授再次表示,身在台灣,更期許能在揚州過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