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13

湯圓、元宵與麻糬


今天是冬至,《中央日報》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湯圓、元宵與麻糬〉。我在文章裡略述了三者的糾葛,並對它們的英譯提出了建議:

湯圓、元宵與麻糬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12 月 22 日是冬至,是 24 節氣裡最重要的一個。俗諺有云,冬至大如年,部分傳統的家庭,還會在此日拜神祭祖,慎重其事。過了冬至,白晝漸長,黑夜日短,春節就不遠了。

在冬至這一天,傳統上中國南方吃湯圓應景,北方則有吃餃子或餛飩的習俗。閩南語說「搓圓圓,過好年」,在台灣冬至吃湯圓,吃了湯圓就長了一歲。

湯圓和元宵極其近似,關係有點複雜,常讓人搞不清。有人認為是同物異名,也有人認為二者有所不同。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載,湯圓是一種糯米製成的食品,由糯米粉揉製成圓糰狀,分有餡和無餡兩種。元宵也是一種糯米製成的食品,製作時餡一般放在鋪有糯米粉的竹籃上,再用雙手搖晃,使糯米粉均勻黏在餡上,如此重複數次而滾成圓球,為元宵節的應景食品。

晚清知名文人徐珂在其傳世之作《清稗類鈔》提到,南方人的湯圓就是北方人的元宵。湯圓餡有甜有鹹,亦有無餡的「實心湯圓」。大型權威的《辭海》、《漢語大詞典》或許都以此為本,也說元宵是湯圓的別名,但這兩部大詞典卻都未收湯圓,只見元宵。

綜合看來,湯圓和元宵這對孿生兄弟的糾葛,似乎既有地理的考量(南方、北方),也有節令的因素(冬至、元宵),兼有作法的差異(搓揉、滾圓),另許多人無法參透,難以區分彼此。

有趣的是,麻糬(經專家考證,應作「麻粢」)也同屬一個家族,一樣是糯米製成的Q軟食品,不過卻少與湯圓和元宵混淆。做麻糬的糯米已經事先蒸熟搗爛,所以成品無須進一步烹調即可食用,不像湯圓和元宵的原料是生糯米,還得煮熟才能吃。

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詞典是《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它大約收錄了 300 個來自中文的詞彙,其中也包含了「元宵」的音譯 yuan hsiao。此 yuan hsiao 乃傳統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新式的漢語拼音(Pinyin)作 yuanxiao。根據牛津的定義,yuan hsiao 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所吃的糯米湯糰甜品(sweet rice-flour dumpling)。然而與元宵幾乎雷同的湯圓,牛津的作法與《辭海》、《漢語大詞典》相同,並未收錄。

麻糬的英文是 mochi,早已進入牛津,是轉寫自日文「餅」(もち)的發音,也是個音譯詞。牛津給麻糬下的定義是:一種糯米製成的糕點(a cake made from glutinous rice),蒸熟搗爛(steamed and pounded),有時候會添加其他的配料(sometimes with the addition of other ingredients)。

如此看來,雖然牛津未收湯圓,不過依元宵(yuan hsiao)、麻糬(mochi)的前例,把湯圓音譯為 tangyuan 實屬合情合理。

湯圓、元宵、麻糬都是文化特色詞,文化特色詞具有其文化的獨特性,極難在外語裡找到現成的對應,因此在翻成英文時,經常以音譯的型態出現。音譯詞不僅自然直覺,又能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

當然,初次見面不免陌生,音譯詞佐以簡短的解釋,定能幫助了解,促進溝通。準此,元宵(yuan hsiao)可解釋為 sweet rice-flour dumpling(糯米湯糰甜品),麻糬(mochi)可解釋為 glutinous rice cake(糯米糕)。湯圓(tangyuan)的解釋仿元宵,然因其甜鹹皆可,不妨只說 rice-flour dumpling(糯米湯糰)。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英文裡多些來自中文的詞語,音譯為主,解釋為輔。用語音轉寫來翻譯文化特色詞時,許多人的反應總是竊笑驚訝,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大家或許有所不知,這種直接法是最常見的,放諸四海皆準,任何的語言都是如此。學問,不見得總是要拐彎抹角、故弄玄虛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