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02, 2013

親訪大陸學界耆老


今天《旺報》轉載了 10 月 日上海《新民晚報》夜光杯的拙文〈兩岸相見歡——親訪陸谷孫教授〉。經旺報編輯濃縮節錄後,文章標題改為〈親訪大陸學界耆老〉,字數也由原文的 1230 字降為 906 字:

親訪大陸學界耆老

我與陸谷孫老先生相差一個世代,在新浪微博上結緣,曾向他求證過名字裡「谷」的原字,得知他早期證件上名為稻穀的「穀」,而非簡化後山谷的「谷」。我曾透過微博與他有過翻譯的互動交流,覺得他虛懷若谷,是位謙謙君子。

陸老在大陸英語界的地位崇隆,其名聲即使隔著台灣海峽也如雷貫耳。我最初只知他主編過巨著《英漢大詞典》,後來才獲悉他著作等身,在莎士比亞、中英翻譯、英美文學方面有著卓越貢獻。

原本盼望能在學術會議上一睹陸老丰采,奈何他潛心著作,對此類活動敬謝不敏。之前在河南洛陽有個大陸的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他破例參加發表專題演講,成為會場亮點,而我卻因台胞身分被主辦單位婉拒在外,失之交臂,深感扼腕。

內人來自上海,暑假同她返滬,她建議我主動登門造訪。我透過多年舊識、復旦外文學院副院長高永偉教授的安排,帶著甫出版的拙作與伴手禮鳳梨酥,在蟬鳴聲中走進林蔭蔽天的復旦大學宿舍。

這趟行程剛好遇上破紀錄的酷暑,於是我頂著40.8度的歷史高溫,準備一訪久仰多年的老教授。

出來應門的陸老笑容燦爛,與照片上嚴肅面容迥然不同。他緊握我的手,熱情表達歡迎,說外面熱要我們趕緊進門。看我們一行人揮汗如雨,平日不開空調的他,竟披上長袖襯衫,開冷氣給我們降溫。

陸老在大陸英語界的地位與影響力,約莫就等同於30年前台灣的梁實秋先生。這位蜚聲國際的學者,對我一介素昧平生的後生晚輩毫無架子,這份初見面的體貼好客,著實讓人受寵若驚,愧不敢當。

他的宿舍窗明几淨,簡單樸素,我們在客廳裡談天說地,從他的著作聊到學界現狀,從他的經歷聊到兩岸社會。漸漸得知,陸老是個老憤青、資深公知,在憤世嫉俗的外表下,有著悲天憫人的心。

陪同前來的高永偉副院長是陸老多年的學生,據他轉述,陸老生性節儉,卻經常捐錢助人、獎挹後學,自己卻不忮不求。

我在陸老身上看到一個知識份子的榜樣,言所當言、行所當行。許多人常抱怨人心不古,典型不在,然而親身與陸老談話,才發現典型不遠,近在眼前。

告別前我請陸老簽名題字,他從書房裡拿出常用簽字筆,在《英漢大詞典》的扉頁上,鏗鏘有力地寫下:「識於網絡 親過同胞」。

短暫時間的交流,熱絡之感遠勝大多數的同胞。一個世代,一灣海峽,在復旦第九宿舍裡,似乎沒什麼隔閡了。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