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3

食品詐欺 是全球問題


今天《中國時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食品詐欺 是全球問題〉,講的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食品安全風暴。原稿 1165 字,被報社編輯刪節了 300 餘字,見報版剩 847 字。以下貼出的文章為未經刪節的原稿:

食品詐欺 是全球問題

曾泰元

近來台灣的食品安全接連出事,搞得大家雞犬不寧,惴惴不安。

這波食安風暴以大統油為主軸,味全、頂新等知名品牌陸續捲入。由於食用油在烹調時不可或缺,因此影響範圍十分全面,無人得以倖免。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台灣彷彿頓時成了一個黑心食品猖獗的化外之地。大家人心惶惶,食不安心,無所適從,不曉得什麼還能吃。

兩年半前,塑化劑事件轟動一時,重創台灣引以為傲的食安形象,讓人記憶猶新,想不到食安風暴這麼快就重演,橫掃全台。許多食品業者依然心存僥倖,前仆後繼,為了商業利益違反基本誠信,在產品上摻料作假,對外裝出一副正義凜然、誠懇負責形象,沒多久就被拆穿了西洋鏡,落得狼狽不堪。

不少國人總是習慣訕笑大陸黑心食品橫行,自以為高人一等,向人指手畫腳,冷嘲熱諷。經過這一連串的事件,我們反躬自問,台灣又高明到哪裡去?恐怕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五十步笑百步」典出《孟子‧梁惠王上》,指的是兩名士兵在前線作戰時因膽戰而退卻,一人退五十步,另一人退一百步。這兩人都是怯戰,半斤八兩,可是退五十步的卻恥笑退一百步的,認為自己略勝一籌。

英文裡有個異曲同工的說法,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字面的意思是「鍋子譏笑水壺黑」。鍋子看到水壺被炭火燒黑而加以譏笑,卻不知自己也是一樣黑。鍋笑壺黑,龜笑鱉無尾,不過是一丘之貉罷了。

事實上,不只海峽兩岸有食安問題,歐美先進國家也常有類似的事件。

今年7月,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就曾經做了大幅的調查報導,題為〈食品詐欺:我們的食品經常標示不實〉(Food Fraud: Labels on What We Eat Often Mislead),文中明確指出,食品詐欺(food fraud)是個全球性的問題。

在這篇長文中,記者細數了西方世界蔚為主流的在地飲食(locavore)、有機食品(organic food)、食品透明度(food transparency)、百分之百(100 percent)、純正(authentic),發現情況並非我們所想像的,許多都摻料作假(adulteration),標示不實(misleading food labeling)。

文中指出,大家爭相吹捧的野生鮭魚(wild salmon)、全穀(whole grain)、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橙花蜂蜜(orange blossom honey),沒有一個如我們想像中的可靠(none are as reliable as you think)。更有甚者,今年上半年爆發的歐洲馬肉冒充牛肉事件(horsemeat scandal),更是個以假混真的跨國大醜聞,有些號稱的牛肉竟是百分之百的馬肉。

再回到台灣的場景。衛生署前署長葉金川曾經為文指出,說大統油事件是標示不實,是詐欺,被媒體一炒,好像台灣滿街毒食,商人個個賺黑心錢,毒死人不償命似的。

食安問題有程度等級之分,不宜一視同仁。有些是如同謀殺搶劫的重罪(felony),有些則是相當於順手牽羊的輕罪(misdemeanor),並非每個黑心事件都一樣嚴重。

商人標示不實,混充是真,但說有毒,則有待進一步驗證。現在的食品,太複雜了,有錢人吃的跟一般百姓或許不一樣,但一般百姓吃的都如媒體說的黑心、有毒,恐怕過於誇大。主事者該要有擔當,把話說清楚講明白,老與檢調一樣跟著媒體打轉,台灣人還沒被毒死一個,經濟就先垮了。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