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01, 2013

Taiwanese 有歧視?毫無根據的謬論!

昨天 5 31 號,《中央日報》刊登了一篇我寫的專文,題為〈Taiwanese 有歧視?毫無根據的謬論!〉。類似的內容之前寫過,只不過最近又聽到了一樣的聲音,讓我感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正好那篇文章也沒有發表過,於是便把舊文挖出,稍加改寫。




Taiwanese 有歧視?毫無根據的謬論!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台菲衝突導致的便當文造假事件落幕,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然而網路世界的訊息真假難辨,傳播迅速,大家最好時常存疑,避免輕信。

千禧年前後,許多人都跟我一樣,曾經收到過一封性質類似、轉發而來的電子郵件,大意是說:英文裡 “-ese” 這個後綴(即俗稱的「字尾」)有貶義,Taiwanese 具有歧視性的色彩,我們應該拒絕使用,改用 Taiwaner Taiwanan(模仿 New Yorker American)。

後來網友又加油添醋,出現了不同的版本。這原本是網路上無中生有之作,純屬無稽之談,根本不屑一顧,想想沈寂之後就會被人遺忘。不料十幾年過去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個謬論竟還在網路上流傳,像個打不死的蟑螂,令人驚嘆其生命力之強。網民不分青紅皂白,透過轉貼複製以訛傳訛,讓大家都信以為真,彷彿「曾參殺人」、「月球上看得到長城」的翻版,成為類事實(factoid)的又一例。

根據世界上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英文詞彙裡的後綴 “-ese” 來自古法文的 “-eis”(現代法文作 “-ois” “-ais”),最終來自來丁文的 “-ensis”,有「屬於(某地)的、源自(某地)的」之意,主要有兩個用法。其一,“-ese” 可加在國家、城市名稱之後,表該地的語言或住民,如 TaiwaneseChineseVienneseMilaneseGenevese。這種用法絲毫沒有歧視的含意,試想,維也納(Vienna)、米蘭(Milan)、日內瓦(Geneva)代表了歐洲的精緻文化,維也納人(Viennese)、米蘭人(Milanese)、日內瓦人(Genevese)會因為有了 “-ese” 這個後綴而有任何歧視的味道嗎?沒有。難道把相同的 “-ese” 加在 TaiwanChina 之後,就會有不同的含意嗎?其二,“-ese” 可加在某些專業領域之後,表示具有該專業特色或風格的語言,如 journalese(新聞體)、computerese(電腦術語)、legalese(法律行話)、officialese(官腔官調)。第二種用法常具有輕視、不贊同的味道,隱含著一般人對這些專業術語誨澀難懂、玩弄文字的不屑感,然而這種不屑與輕視並沒有跨界侵犯到第一種加在地名之後的用法。

當然,許多亞洲國家地區的語言和住民,其英文名稱的確都常以 “-ese” 結尾,實在令人稱奇。有學者大膽假設,認為這個現象可能肇始於葡萄牙人。葡萄牙人(Portuguese)的英文以 “-ese” 結尾,舉凡葡萄牙人早期到過的海外之地,其地名多依同法仿造。此理論未經充分辯證,需要有更多資料才得以一窺全貌,不過現在這個表「某地語言」或「某地住民」的 “-ese”,的確是沒有歧視的味道。

英文裡表「(某地)人;(某地)的;(某地)語」的後綴除了 “-ese” 之外,常見的還有 “-an”(如 Chicagoan 芝加哥人)、“-ian”(如 Parisian 巴黎人)、“-er”(如 Londoner 倫敦人)、“-ish”English 英格蘭人)、“-ite”(如 Muscovite 莫斯科人)、“-i”(如 Israeli 以色列人)等等。當然,還有其他次要的方法,不過簡言之,“-ese” 只是眾多選擇之一,至於為什麼是 “-ese” 而不是其他?原因除了跟地名的拼音結構有關之外,大概也不脫歷史的巧合以及語言的任意性,毫無價值判斷可言。

頗讓人玩味的是,古巴(Cuba)和利比亞(Lybia)兩國,長久以來一直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的眼中釘,之前兩國的獨裁者卡斯楚和格達費更被西方世界徹底地抹黑詆毀,大家恨之入骨,然而「古巴的;古巴人」卻是 Cuban,「利比亞的;利比亞人」Lybian 也一樣用 “-an” 這個「肯定」的後綴。之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施行了幾十年,導致族群緊張,社會動盪,曾經被歐美批評地體無完膚,但始作俑者的荷裔南非白人 Afrikaner,用的就是 “-er” 這個「正面」的後綴。

行文至此,讀者應能清楚瞭解,網路流傳的呼籲根本就是謬論,毫無根據。謠言止於智者,這個 “-ese” 有貶義的無稽之談,是否該落幕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