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3, 2012

bumbler 不妨翻成「瞎忙」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中央日報》網路報  2012/11/23

前幾天,台灣政壇陷入了集體的歇斯底里,起因是英國著名的政經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登了一篇評論馬總統的文章。這篇專文題為 Ma the bumbler(馬瞎忙),副標題是 A former heart-throb loses his shine(昔日偶像光芒不再)。

台灣的政治向來藍綠壁壘分明,陣營對立嚴重,媒體又經常推波助瀾。這篇文章的標題先遭誤譯,在未經審慎求證之下又被大肆炒作,以致掀起這茶壺裡的風暴。在「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心理作用催化下,一篇綜合台灣各界看法的時政報導由出口轉內銷,整起事件後來旋轉失控,吵得沸沸揚揚雞犬不寧,連《經濟學人》的亞洲版主編出面澄清,都能被不同陣營的人士各自解讀,真是令人感嘆。在這股狂熱逐漸冷卻之際,讓我們回過頭來,平心靜氣地審視事件的引爆點,看看 bumbler 這個讓大家人仰馬翻的關鍵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關於 bumbler 這個詞,許多英文詞典不是未收,就是收而不釋,留給讀者自行拼湊理解,因此我們不妨從更為常見的 bumbling 著手,因為 bumbler 就是 bumbling 的人。英語世界知名的《柯林斯柯伯高階英語學習詞典》(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以釋義見長,詳盡清楚,廣獲學界肯定。根據該詞典,bumbling 這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人,指的是他們的行為舉止混亂無序,欠缺章法,屢犯錯誤,經常一事無成(behaving in a confused, disorganized way, making mistakes and usually not achieving anything)。

若再往下探究,我們發現名詞 bumbler 和形容詞 bumbling 均來自動詞 bumble。根據詞源方面世界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這個 bumble 原是個擬聲詞,描述的是走路不穩跌跌撞撞,發出「拼拼碰碰」的聲音。牛津解釋,bumble 這個字眼也讓人聯想到 bungle「搞砸」、jumble「雜亂」、fumble「笨手笨腳胡亂摸索」,因此 bumbler 可以理解為集合這一些相關意象、具體而微展現於一體的人。

語言間的對應有時比較直截了當,如 heart-throb 翻成「男偶像」,「經濟學家」翻成 economist,大家共識清楚,問題不大。然而有些對應就沒那麼直接單純,簡短的中文有時不容易找到同樣簡短的英文作為對應,如「懂事」、「秀氣」;簡潔的英文有時也很難找到相對簡潔的中文與之呼應,眼前的 bumbler 就是一例。

所以歸根究柢,bumbler 到底要怎麼翻譯才好?這個英文的 bumbler 融合了亂七八糟、笨手笨腳、胡亂摸索、折騰搞砸等等的意象,描述的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像無頭蒼蠅一樣,混亂無序,欠缺章法,屢犯錯誤,經常一事無成。中文有沒有一個這樣簡短的詞,三兩個字就能夠涵蓋描述這些特質?恐怕很難,再怎麼找總是會顧此失彼,不過我倒是想到了一個「瞎忙」。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載,「瞎忙」指的是「無條理的亂忙」,也可以是「徒勞無功」。如此看來,「瞎忙」跟 bumbler 的意思還算接近,獨缺「犯錯搞砸」這個面向,當然不能令人滿意。不過瞎忙之人總是自亂陣腳,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又拚命做,顛三倒四,導致後來計畫搞砸,一事無成,因此廣義上也就是老出錯。

準此,《經濟學人》送給馬總統的稱號 Ma the bumbler 不是「馬笨蛋」,翻成「馬笨拙」也不甚妥當,我建議不妨翻成「馬瞎忙」,雖不中,亦不遠矣。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Bumbler根本沒有忙碌的意思。其實翻譯最重詞意準確,簡潔反而不是重點。這個字應直接譯成笨拙,常犯錯,沒有建樹的人。看,這翻譯比什麼瞎忙清晰得多了。當然,若真的要簡潔的話,bumbler就是一個庸才,別忘記Economist寫的是ineffectual bumbler!

Anonymous said...

我同意上述看法。bumbler 大概只是“瞎”,而沒有“忙”的意思。

我跟學生從各個角度解釋了半天後,結論是:bumbler就是豆豆先生Mr. Bean啦!(學生個個恍然大悟...)若要談政治人物,當然首推美前總統小布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