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8, 2012

賣哈密瓜的新疆大叔


這是我去年暑假寫的一篇文章,重讀後發現趣味中暗藏著些許的辛酸。最近稍做改寫,去蕪存菁,打算與更多的讀者分享,於是便投給《旺報》,今天在「台灣人看大陸」的專欄登了出來,題為〈賣哈密瓜的新疆大叔〉。

賣哈密瓜的新疆大叔

曾泰元/東吳大學副教授

去年暑假,我從上海去探望南京的恩人。盛夏的南京是名符其實的火爐一個。我頂著烈日高溫,趕往鼓樓附近,探望我當時客居南京時的房東「小姑」。小姑對我的照顧和關懷如慈母般,讓我度過了人生重要的轉折。

我車坐到了鼓樓看著兩手空空,心想總不能就這樣提著兩串蕉去見恩人,只好在附近的街上瞎溜達,尋找合適的禮物。就在汗流浹背、快要放棄之際,我注意到了街角一個頭戴白色小花帽的維吾爾大叔,他站在黃澄澄的哈密瓜堆前,居孤獨之中卻仍笑容可掬。我走過了他,卻又被他的吸引力拉了回來。我決定買他的哈密瓜。

「哈密瓜一斤多少錢?」我問。大陸的一斤是 500 克,不是台灣的 600 克。他回答了,但帶著濃得化不開的口音。「多少?」我沒聽清楚,又問了一次。還是那難以辨識的口音。「給我挑兩個,要甜一點的哦!」,價錢我有聽沒有懂,買了就是,反正有電子秤。

他在哈密瓜堆裡邊挑瓜邊敲瓜,看來是在回應我的請求。「你是哪裡來的?」我猜是新疆,想確認一下。「新疆」他還是一樣的口音,不過因為符合我的期待,所以一下就聽懂了。「新疆哪裡?」新疆的人口跟台灣差不多,不過面積卻是台灣的 46 倍大。我去過新疆好幾次,想知道得更詳細一點。

「……」一樣的口音,我還是聽不清楚。「哪裡?」我不死心,再問了一次。「Hoten」我豎起了耳朵用力地聽。「和闐!」我聽懂了,很興奮。「和闐我去過!」「和闐玉,和闐玉很有名。」維吾爾大叔為了確認我沒聽錯,給了我不同的語境。

「你到南京來賣哈密瓜啊,好遠啊!」他笑笑,沒有回答。他汗如雨下,汗水在午後的陽光下閃閃發亮。我接著又問:「南京好熱!和闐也很熱吧?」「新疆不熱,這裡熱!」他瞇著眼,把兩個哈密瓜放在電子秤上。「一共是 38 塊 毛 4毛 不要,38 塊。」把零頭去掉,果然是作老闆的。我沒有零錢,只好給了他一張百元大鈔。他左看右看,想確定是不是真鈔。「是真的啦!」我大笑三聲,跟他保證,讓他放心收下,找我錢。「你是好人,錢不會是假的!」他對我的肯定,讓我飄飄然。「找你 52。」他說。「不對不對,是 62 啦!」他的算術似乎不太好。想了幾秒鐘,同意找我 62

我跟他道了謝,給他拍了張照。瓜甜不甜不知道,有沒有買貴也不知道。我只記得,在這樣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在古都南京的街角,我跟新疆和闐的維吾爾大叔買了兩個金黃色的哈密瓜。他,汗如雨下。我,汗流浹背。街角,有著我爽朗的笑聲。

2 comments:

蔡顯捷 AlvinChuaProduction said...

曾老師您好,很高興看到您的這篇文章,因為我也很愛新疆。剛過去的暑假我獨自一人環遊新疆兩個月,接觸很多新的人生體驗;回來台灣後為了讓更多朋友認識新疆,我在臉書上用了一個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lvinChuaProduction,文章中看到老師說去過新疆數次,所以也邀請老師到這裡分享您在新疆旅途中的趣事!十分感謝!

Anonymous said...

建議您下一次到中國旅遊看到新疆小販的時候還是特別避開別跟他們消費比較好,您遇到的是賣瓜,可能沒有什麼玄機在交易裡面,但您可以在網路搜尋「新疆切糕幫」這是在各大省城常常可以看到一群人,他們賣東西的方式就是用口音極重的普通話跟客人溝通,客人聽不懂,但也想說這點東西小攤也賣不了多貴,就指示小販包個多少重量來買吧,然後小販東西包好報出一個誇張的價錢(這時候通常就可以聽懂),這時客人可能會說東西太貴了,或是給我裝少一點,小販一聽馬上大叫,這時「幫眾」就會從兩三步遠的地方兩兩三三的走過來關切,接下來說著一些看我們遠地來好欺負...等等子虛烏有的話,圍著客人不放,這時就是要花錢買出路的時候了,這樣的小團體當地城管也不管,因為跟少數民族起衝突的議題是很棘手的,所以還是遠離那些小攤為妙,真要吃些什麼邊疆風味,還是選正規餐廳或是市場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