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0, 2012

好樣的,林書豪!

今天《蘋果日報》終於刊出了我的投書〈好樣的 林書豪〉。這篇文章我 2 月 23 日投給蘋果,隔天獲悉即將刊登,想不到卻是一連串無盡的等待。我客氣地詢問,報社編輯抱歉式地回覆,最後他們也知道耽擱太久了,要我更新一下內容,於是我又結合了最近的觀察,東拉西扯寫了以下這篇:

好樣的 林書豪

曾泰元

媒體報導,美國 ESPN 運動頻道在網站上開放民眾票選,林書豪以壓倒性的多數獲選為紐約最受歡迎的運動員,以新秀之姿打敗了職棒洋基隊和大都會隊、美式足球巨人隊的諸多老牌巨星。

一個多月以來,林書豪現象的起伏真是令人目不暇給。就在二月初,美國職籃 NBA 紐約尼克隊的華裔球員林書豪開始發光發熱,捲起了一陣強力的旋風,橫掃美國、台灣、大陸,媒體還創了 Linsanity「林來瘋」來描述這個「林」(Lin) 書豪引「來」的「瘋」狂 (insanity)。各界在一連串的訝異與驚嘆之後,尼克隊卻來了個反高潮 (anticlimax),連敗了好幾場,林書豪的表現也不如預期,種族歧視的言論也開始浮現。後來《紐約郵報》還乾脆毒舌到底,貼了一張林來瘋墓誌銘的照片,上面寫著 R.I.P. Linsanity「安息吧,林來瘋」。在大家都不看好林書豪和尼克隊之際,情況又開始逆轉,林書豪的表現和尼克隊的戰績由谷底攀升,一路長紅,讓人覺得有如坐雲霄飛車。

還記得當時 ESPN 在林書豪表現欠佳、尼克隊連勝七場卻敗給紐奧良黃蜂隊之後,用了 Chink In The Armor 這個新聞標題來描述他的表現,引發軒然大波。英文片語 chink in the / one's armor 指的是易受他人攻擊的「弱點」,原指盔甲 (armor) 上出現了裂縫 (chink)。但頭字母大寫的 Chink 則變成了「中國佬」,是個冒犯性十足、瞧不起人的貶義詞。一語雙關是新聞標題常見的作法,但 ESPN 卻踩了種族歧視的紅線。這個標題或能博得部分讀者會心的微笑,然卻不見容於族群平等、尊重多元文化的當代社會。ESPN 在飽受批評之後,迅速移除了不當的新聞標題,公開道歉,懲處相關人員。林書豪以平常心看待此事,寬大為懷,不計前嫌,甚至昨天還與下歧視標題的編輯共進午餐,傳為佳話。

雖然此事已經和平落幕,美國的媒體也開始自律,但是社會上部分的保守勢力仍然根深柢固,各種形式的沙文主義一有機會就蠢蠢欲動。今天 ESPN 的 Chink In The Armor 暫告一段落,說不定明天另一家媒體就換湯不換藥,用 Chinaman's chance「中國佬的機會」來貶抑華人,對我們調侃訕笑。這個美式英文的 Chinaman's chance,據說源自 19 世紀中葉美國加州的淘金熱,華人淘金者處境不利,機會渺茫,因而得名。如今淘金不再,但此俚語流傳至今,意為「毫無機會」。各地華人多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力爭上游,努力開創一片天地,而誰也無法保證主流的英文媒體何時將會妒忌眼紅,潑你一盆冷水,輕率地丟給你一頂種族歧視的帽子,說你想要成功,連個「中國佬的機會」都沒有 (not a Chinaman's chance),比毫無機會還要沒有機會。

相形之下,過去數年來網路上廣為流傳、要大家拒用 Taiwanese 的文章,便顯得有點庸人自擾了。這個主張的大意是:英文裡 ese 的這個後綴 (即俗稱的「字尾」) 帶貶義,Taiwanese、Chinese 都具有歧視性的色彩,我們應該拒絕使用,改採自創的 Taiwaner (模仿 New York / New Yorker)。這個謬論不斷地經由轉貼複製,以訛傳訛,讓一般大眾信以為真,經數年仍然不衰。

英文詞彙裡的後綴 ese 加在國家、城市名稱之後,表該地方的語言或住民,如 Taiwanese、Chinese、Viennese、Milanese、Genevese,這種用法絲毫沒有歧視的含意。試想,維也納 (Vienna)、米蘭 (Milan)、日內瓦 (Geneva) 代表了歐洲的精緻文化,維也納人 (Viennese)、米蘭人 (Milanese)、日內瓦人 (Genevese) 這些以 ese 結尾的詞有任何輕視的味道嗎?我查閱各大權威英文詞典、用法指南,也都遍尋不著這些字眼有帶貶義的描述。這個對 Taiwanese、Chinese 的質疑屬空穴來風,是個偽議題,附和者無疑自尋煩惱。

事實上,語言裡歧視性的字眼無所不在,即使透過教育的勸導、法律的約束,也斷難根除。林書豪才 23 歲,就能對此一笑置之,原諒冒犯者,以實力來證明自己,讓嘲笑者羞愧,讓批評者噤聲。這,不正是我們所有人的典範嗎?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