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07, 2017

爸爸、papa,誰跟誰借?

父親節前夕,《蘋果日報》的網站上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爸爸、papa,誰跟誰借?〉,謹以此文,祝各位爸爸父親節快樂!

爸爸、papa,誰跟誰借?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台灣的父親節訂在 8 月 8 日,取其「爸爸」的諧音。英文的「爸爸」除了 father(父親)之外,另有一個 papa 的說法(也拼為 poppa、pop、pappy),發音跟「爸爸」神似。

問題來了,這彼此的雷同,是中文跟英文借?是英文跟中文借?還是純屬偶然,只是個巧合?

答案是「以上皆非」。沒有誰跟誰借的問題,也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個語言的「共性」(universal)。也就是說,世界上許多語言的「爸爸」都大同小異,發音都接近 papa。語言學家認為,這是個語言的普遍現象,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共同特徵。

此話怎講?就如同 mama(媽媽,或拼為 mamma、momma、mom、mommy)一樣,papa 所展現的這種跨語言的相似性,其實和人類語言的本質有關。

人類最基本的口腔狀態,就是雙唇微閉,舌頭低平,鼻腔暢通,我們不講話時就是如此。母親懷裡抱著嬰兒,嬰兒餓了想吃奶,張嘴出聲表達需求,所發的音就接近 ma。據推測,遠古時期的母親把嬰兒的這個 ma 與自己做了連結,久而久之,ma 就成了人類「媽媽」的共同說法。

研究顯示,嬰兒在牙牙學語的階段,最早掌握的幾個子音,是 [b]、[p]、[m] 這類的「雙唇音」。最本能的母音,是嘴巴微開、舌頭低平的 [a]。子音加母音構成音節,便產生了 ba、pa、ma 這種簡單的組合。

相對於 ma 發音的單純,ba 或 pa 牽涉到的發音機制較為複雜,稍難掌握,因此出現在嬰兒話語的時間略晚。遠古人類把嬰兒最早的語音與自己連結,作為嬰兒第二親的爸爸,在 ma 已經先為嬰兒媽媽所用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便接收了後出現的 ba 或 pa。

文獻記載,[d]、[t]、[n] 這類的「齒齦音」,也是嬰兒最早掌握的幾個。子音 [d]、[t] 與母音 [a] 結合後產生的 da、ta,同樣有「爸爸」的意思,也出現在很多語言裡,與 ba、pa 同義,如英文的 dada、dad、daddy 和中文的「爹」。子音 [n] 與母音 [a] 結合後產生的 na,指的是嬰兒身邊非母親的女性,英文有 nana、nan、和 nanny(「保母」或「奶奶」),中文有「娘」(本為「女子」的泛稱)。

這是語言學家基於對語言的理解所做的推測,貌似成理,可供參考。

至於同樣是嬰兒最早掌握的幾個音,為什麼 ba、pa、da、ta 被用來代表「爸爸」,而 na 則被用來代表「非母親的親密女性」?這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容我大膽猜測,會不會是 ba、pa、da、ta 的子音比較堅硬剛烈(語言學所謂的「塞音」或「爆破音」),符合了傳統男性的特質,而 na 的子音(語言學所謂的「鼻音」)比較柔軟溫和,反映了傳統女性的特質,因此有了這樣的連結?

重複音節是嬰兒語言發展初期的重要特徵之一,ma 重複而成 mama,pa 重複而成 papa,da 重複而成 dada,na 重複而成 nana。把尾音 [a] 去掉,成了短版的 mom、pop、dad、nan。由此在字尾加個表「親暱」的母音 [i],就形成了 mommy、pappy、daddy、nanny。

英文的 father 看似與 papa 毫不相干,實則不然。追本溯源,化繁為簡,長話短說,father 可拆解成 fa-ther,fa 由 pa 而來,意思是「爸」。而 ther 與 ter 同源,是個印歐語(Indo-European)裡表「人」的成分,常用來指親屬關係(如英文的 mo-ther、bro-ther、sis-ter、daugh-ter),跟中文的「親」有異曲同工之妙。

父親節,謹以此篇知性的文章獻給家父,也獻給全台灣所有的爸爸,祝大家父親節
快樂!我自己也是人父,茲為文紀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