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09, 2017

說湯圓 話元宵

今天,《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說湯圓 話元宵〉,以下為全文:

說湯圓 話元宵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農曆正月 15 是元宵節,元宵節的英文是 Lantern Festival(字面為「燈籠節」),眾所周知。然為了與日本的 Lantern Festival(「盂蘭盆會」,相當於「中元節」的日本佛教節日,又稱 Bon)有所區隔,華人世界的元宵節有時會冠上 Chinese,以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行諸英語世界。

傳統上,元宵節吃湯圓,所以湯圓又稱元宵,然而湯圓和元宵極其近似,常讓人傻傻地搞不清。有人混為一談,認為是同物異名;也有人認為略有不同,如淮南橘之於淮北枳。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載,湯圓又稱湯糰,是一種糯米製成的食品,由糯米粉摻水揉製成圓糰狀,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是元宵節必吃的食品,但其實一年四季都有。

元宵也是一種糯米製成的食品,製作時餡料一般放在鋪有糯米粉的竹籃或籮筐中,再用雙手搖晃,使糯米粉均勻黏在餡上,沾水後繼續再搖,如此重複多次而滾成圓球,是元宵節的應景食品。

晚清知名文人徐珂在其傳世之作《清稗類鈔》提到,南方人的湯圓就是北方人的元宵。大陸權威的《辭海》、《漢語大詞典》也說元宵是湯圓的別名,但這兩大詞典卻都只收「元宵」,未收「湯圓」。

綜合看來,湯圓和元宵這對孿生子女的糾葛,似乎既有地理的考慮(南方湯圓,北方元宵),也有作法的差異(湯圓用雙手搓──「搓湯圓」,元宵用器皿搖──「搖元宵」),同時兼具口味上不同(傳統上南甜北鹹,元宵一般有餡,湯圓亦有無餡的「實心湯圓」),以致許多人難分彼此。

原本相同的事物,可能因為地域差異而衍生出不同的名字,進而內涵也各自發展,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馬蹄蓮和海芋就是一例。有人說台灣的海芋就是大陸的馬蹄蓮,只是名稱不同。我不是植物學家,不過根據我多方查證,比較接近事實的情況或許是:二者同為「天南星科」「馬蹄蓮屬」的「馬蹄蓮」(英文的俗名為 calla lily),但分屬不同的「栽培品種」(cultivar)。跟馬蹄蓮相較,海芋的佛焰苞(spathe)開展較大,肉穗花序(spadix)較明顯。用通俗的話說,這兩種植物看似雷同,但海芋熱情外放,馬蹄蓮含蓄內斂。

回到元宵和湯圓。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略作 OED)收錄了元宵的音譯 yuan hsiao,此乃舊式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不過這個詞條已 30 年未修訂,將來修訂時估計就會改採漢語拼音的 yuanxiao。

以 Google 粗略搜尋所得的數據也顯示,漢語拼音的 yuanxiao 有如一座高山,數倍於威妥瑪拼音的 yuan hsiao 這座矮丘,因此元宵的英文,我們不妨直接改為 yuanxiao。

OED 對元宵的定義相對粗淺簡略,說它是「為(農曆正月 15)元宵節而做的一種糯米湯糰甜品」[A sweet rice-flour dumpling made for the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15 January in the lunar calendar)]。與元宵近似的湯圓,OED 的做法同《辭海》和《漢語大詞典》,並未收錄。雖然如此,不過依元宵(yuanxiao)的前例,把湯圓的英文音譯為 tangyuan,應屬合情合理。

有趣的是,網路的英文《維基百科》(Wikipedia)以漢語拼音的 tangyuan 收錄了湯圓,然而在搜尋框裡鍵入 yuanxiao,頁面卻跳轉到了 tangyuan,印證了元宵與湯圓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元宵和湯圓都是饒富文化特色的詞彙,因此在翻成英文時,常以音譯的形態 yuanxiao 和 tangyuan 出現。音譯詞不僅自然直覺,彰顯了自身的主體性,同時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背後文化的原汁原味。當然,在英語人士不了解的情況之下,若能佐以簡短的說明,如 glutinous rice flour dumpling(糯米粉湯糰),當能促進助溝通。

對多數人而言,不管是元宵還是湯圓,好吃最重要。咬文嚼字,英文翻譯,或許就暫擺一邊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