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08, 2017

到南京過大年

80 歲的東北籍岳母包餃子,84 歲的上海籍岳父在一旁當助手。

今天,《旺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到南京過大年〉,講的是我日前到南京岳家過年的經歷與心情點滴。

到南京過大年

曾泰元


這個學年度我休假一年,本想和上海太太一起回娘家陪陪她高齡獨居的養母,孰料天不從人願,老人家先一步辭世。內人的養母是她姑媽,終身未婚,數十年來彼此相依為命,情感甚篤。回到上海,內人經常睹物思情,潸然淚下。

內人的生父母住在南京,進入臘月,二老就力邀我們到南京一起過年。中國人過年講求團圓,沒了養母,我便力主她去南京與年邁的父母過年,重溫親子血緣之情。

春運數億人大遷徙

當時已經進入大陸的春運期了,正值數億人的大遷徙,我很為交通發愁,要內人趕緊上網買火車票。她要我放心,說上海南京的滬寧線班次極多,而且春運並不影響此間客流,並以她多年的經驗向我說明,即使在春運高峰,到南京的火車票一樣無須擔心。她拗不過我容易緊張的急性子,上網看了一下火車票的情況,發現果真如此,幾百張餘票就顯示在 iPad 的螢幕上。她說,到了火車站再買票,隨到隨買,機動有彈性。

台灣俗諺說:「聽某嘴,大富貴」,於是我就聽老婆的話,暫且放下憂慮。出發那天,我們從容出門,沒有時間壓力,到了上海火車站的購票窗口,本以為會如網上所見,順利買到高鐵車票,孰料車票早已售罄,有些車次甚至連站票也都賣光了。我們錯愕,無奈,但也只能買最近一班的站票,退而求其次,能到就好。

上海到南京 300 多公里,我全程站了近兩個小時,而內人運氣不錯,打游擊坐空位,卻也一路坐到南京。到南京時還有點陰雨,不過從第二天開始,一連半個月的好天氣就伴隨著我們,陽光普照,藍天白雲,讓人心情大好。

回娘家過年很應該

岳父母家在南京城北,離長江邊上的燕子磯不遠,是個有些年代的小區,地鐵還在規畫中。我們大包小包,叫了輛計程車前往,進了小區看到翻新的道路,這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讓我差點不知道該在哪裡下車。

岳父母看到女兒女婿回來過年,自是喜形於色,連忙招呼,又是茶水飲料,又是水果點心的。我們和二老雖非久違,但內人與父母一樣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跟南京的妹妹也嘰嘰喳喳分享彼此生活的點滴。作為女婿,我在一旁看著聽著,也倍覺溫馨。

到南京過年,正巧北京的中央機關報《人民政協報》記者採訪我,問我在大陸過年情況。記者問到,婚後夫妻是到婆家過年還是回娘家過年,我看著內人回到娘家這麼開心,毫不猶豫地跟記者說,當然是回娘家過年。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太太嫁過來,遠離了娘家至親,在過年這個最重要的節日裡,當然更要體諒她的思親想家之情,讓她回到娘家與父母團聚,重溫作女兒被寵愛的感覺。另一方面,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我作為先生,到岳家過年,享受姑爺的待遇,不也挺好,何樂而不為?回太太娘家過年,可謂雙贏。而且,我在台灣的父母也都非常支持,覺得跟太太回娘家過年是應該的。

一同為年夜飯張羅

當然,我這個姑爺也不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我也過意不去。到岳家過年,陪著岳父岳母出門採購年貨,買菜提菜;吃完飯負責洗碗,幫忙收拾。這些活兒雖然是小事,不過再多做老人家就不同意了。茶餘飯後,跟著老人家看看電視,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的《海峽兩岸》和福建東南衛視的《海峽新幹線》都是他們喜愛的節目,看時順便交換一下對台灣現況以及兩岸情勢的看法。電視上的報導和評論或許尖銳激烈,然而電視下的我們只有平和與憂心。

大年夜,岳父岳母、內人小姨在廚房裡忙進忙出,廚房小,兩個人已經嫌擠,我只好在一旁關心詢問,給他們讚美打氣。南京冬天冷,雖逢暖冬,但溫度也只是零上幾度,一家人在不大的地方為著年夜飯而忙碌,在爐火與蒸氣中,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也都是暖烘烘的了。

岳父負責的是紅燒黃魚的主菜,他們吃中間留頭尾,象徵有頭有尾,年年有餘。岳母做了可樂鴨翅,代表著新年快樂,飛鵬展翅。小姨做了一道有「如意菜」黃豆芽等十種素菜匯炒、費時費工的什錦菜,寓意是十全十美,事事如意。內人從上海帶來了鰻鯗(風乾鰻魚),做了紅燒牛腩和韭黃炒蛋,看著缺綠葉菜,又加碼清炒了一大盤蘆蒿。

圍爐齊看央視春晚

開開心心地吃完了年夜飯,一家人圍著電視,熱熱鬧鬧地看央視春晚,閒話家常。姐妹倆更是拿出手機,關注微信動態,忙著線上搶紅包,驚呼與嘆息此起彼落。到了午夜,岳母秀出了她最拿手的東北餃子,大家守夜吃元寶,在禁燃煙花爆竹的南京,安靜地迎來了雞年。

猴年雞年之交,我陪著內人在她南京的娘家生活、過年,平淡而踏實。半個月後離寧返滬,臨行前岳母還特意為我們包了幾十個餃子帶著,生怕我們餓著。岳母年事已高,眼睛不好,背部有舊傷,做餡、發麵、桿皮、包餃子、下餃子卻還是親力親為。她慈祥的面容,關愛的眼神,略顯蹣跚的身影,就在我們離開南京家門的那一剎那,永遠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