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1, 2017

中國麵的英文

今天,上海《文匯報》的副刊版面【筆會】刊登了一篇拙文,題為〈中國麵的英文〉,以下為見報全文:

中國麵的英文

曾泰元


去年九月中,素有「英語詞典聖經」之稱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公佈了當年第三季的新詞。本季新增了五百多個詞彙,我從頭逐一瀏覽,發現了十餘個來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元素,比例之高令人驚訝。

在這些源自星馬的外來詞之中,char kway teow 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念出來的感覺很像我熟悉的閩南語,細讀詞條,果不出所料。該詞的詞源明白指出,說 char kway teow 來自中國的福建話(Hokkien,即閩南語),就是「炒粿條」。

粿條又稱「粿仔條」,客家人謂之「粄條」,都是先將大米磨成漿之後,再加工製成的寬扁麵條。這個閩南語音譯的 char kway teow(炒粿條)登堂入室,為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所收,正式成為英語詞彙的一員,讓身為台灣閩南人的我倍感親切。

廣東人的「河粉」是一種類似的食品,「炒河粉」更是一道名揚海內外的傳統名吃,英語世界多把它音譯為 chow fun(炒粉,不是「炒飯」),最有名的 beef chow fun(乾炒牛河,字面意為「牛肉炒粉」)早就約定俗成,卻遲遲不見諸英語詞典。

chow fun(炒河粉)迄今尚未獲得詞典的背書,然拼字僅一詞之差的 chow mein(炒麵),卻早已為各大小詞典所收。「炒麵」沒有依循穩健保守的作法意譯成 fried noodles,反而以廣東話的音譯 chow mein 行遍天下,令人稱奇。

英語詞典收錄的 lo mein(撈麵),同樣音譯自廣東話。撈麵是廣東人的「拌麵」,作法一般是把雞蛋麵(egg noodles)煮熟後瀝乾,淋上醬汁(多是蠔油),佐以蔬菜(常用菜心或芥蘭)和其他葷菜(如牛、雞、豬、蝦或雲吞)食之。

大多數人或許不知,《牛津英語詞典》還收錄了一個中國麵的音譯詞 mien,此乃傳統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與漢語拼音的 mian 有一個字母之差,與意為「風度、儀表、氣質」的常用字眼 mien 來源不同(後者來自法語)。資料顯示,這個中國麵的 mien 於 1890 年開始有文字記錄,一個世紀後的 1992 年還曾出現在英語的文獻中。

除此之外,《牛津英語詞典》也收錄了另一個中國麵的音譯詞 mee。這個 mee(麵)與 char kway teow(炒粿條)有個共同點,都是源自星馬地區華人的閩南語,只不過它們流行於南洋,其他地區可能並不熟悉。

是故,「麵條」的英語並非都要有 noodles(麵條數量常多於一,用複數)。「粿條」音譯為 kway teow,「(河)粉」音譯為 fun,都沒有意譯為 rice noodles(大米麵條)。「炒麵」、「撈麵」也完全音譯,「麵」都是 mein,不見 noodles。「麵」的國語音譯 mien 和閩南語音譯 mee,也已經獲得權威的背書,進入了《牛津英語詞典》的殿堂。

日本人也吃麵,常見的有 ramen(日式拉麵)、udon(烏冬麵,台灣譯「烏龍麵」)和 soba(日式蕎麥麵),此三者皆以如此的音譯通行英語世界,並已進入各大詞典。比較特別的是,udon 和 soba 都是日語本土的字眼,而 ramen 卻是源自中文「拉麵」的讀音。

義大利是西方世界的麵食大國,歐美人吃麵,一般吃的都是 pasta(義大利麵食)。義麵的內容樣式豐富多彩,其英語表達均直接挪用自義大利語,不加翻譯,也不用 noodles。義大利麵是 spaghetti,意為 little cord(細繩子)。寬麵是 fettuccine,意為 little ribbon(小緞帶)。扁麵是 linguine,意為 little tongue(小舌頭)。細麵是 vermicelli,意為 little worm(小蠕蟲)。

中國麵食博大精深,花樣繁多,美味可口,比之義大利麵食,當不在其下。英語對義麵的義大利語照單全收,簡單直接。

對照鄰國日本的三大麵——ramen(日式拉麵)、udon(烏冬麵)和 soba(日式蕎麥麵)——又哪一個不是直接音譯?就連我們自己的 chow mein(炒麵)、lo mein(撈麵)、char kway teow(炒粿條)、beef chow fun(乾炒牛河),哪一個不是訴諸語音?而我們在翻譯中國麵食時,卻總是怯於音譯,老在英語的文字裡打轉,隔靴搔癢,令人遺憾。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