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04, 2016

肉夾饃的英文

今天,廣州《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肉夾饃的英文〉,以下為見報全文:

肉夾饃的英文

曾泰元

今年 6 月底,台北市政府隆重推出了「百大小吃雙語菜單」,好讓外國遊客來台北品嘗美食之時,能與小吃店家的溝通更加順暢。

類似的工作,其實許多單位和個人都嘗試過,網上的相關資料更是不知凡幾。但由於多數小吃的英譯並無標準答案,翻譯同行間的見解或有不同,小吃業者與翻譯工作者的立場更可能南轅北轍,因此要拿出一份大家都滿意、無可挑剔的雙語菜單,幾乎是項不可能的任務。

英國得獎的《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在台灣出了英漢雙解版,我受邀編寫了一個中菜英譯的附錄。數年前台灣經濟部曾委外英譯過各式的中餐菜肴,我忝為編審委員之一。這類「文化特色詞」的英譯向來是我的研究興趣,我發現近年來英文媒體若有報導中華美食,採取的策略絕大多數都是音譯。

茲舉一例。3 年前,具有全球關鍵影響力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介紹了亞洲十大街頭美食城,台北和西安都光榮入列。在每個城市中,CNN 又精選了 10 種街頭美食,共計 100 種。

我統計了一下,這 100 種當中有 83 種採取完全音譯,有 8 種採取部分音譯部分英文,只有 9 種全是英文。事實擺在眼前,CNN 記者在介紹異國美食時,音譯的使用率奇高,超過九成。

台北的 10 種美食小吃,更是全以音譯呈現,有國語有閩南語:生煎包(sheng jian bao)、臭豆腐(chou doufu)、蚵仔麵線(oa misua)、刈包(gua bao)、胡椒餅(hujiao bing)、牛肉麵(niu rou mian)、豆花(douhua)、肉圓(ba wan)、蔥油餅(cong you bing)、大腸包小腸(da chang bao xiao chang)。

西安的 10 種美食小吃,一樣全以音譯呈現:麻醬涼皮(majiang liang pi)、羊肉串(yang rou chuan)、柿子餅(shi zi bing)、烤鵪鶉蛋(kao anchun dan)、熏肉大餅(xun rou da bing)、八寶玫瑰鏡糕(babao meigui jing gao)、肉夾饃(rou jia mo)、灌湯包子(guan tang baozi)、煎餅果子(jian bing guo zi)、刀削麵(dao xiao mian)。

這些美食小吃是否為當地特色,當然有待商榷,不過 CNN 採取音譯,這個做法值得我們重視。各地美食極具文化特色,在翻成英文時,國際慣例就是音譯,就像日本的烏冬面(udon),韓國的韓式拌飯(bibimbab)。音譯不僅自然直覺,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又能彰顯當地文化的主體性。除此之外,音譯對外國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為音譯不只方便當地店家理解,對外國遊客充滿了異國情趣,更是讓他們展現當地語言能力的機會。

台北市政府公佈的小吃英譯,就如同其他單位或個人歷年來的嘗試,總存在著討論空間,見仁見智,在此不個別討論。但我覺得,台北市政府公告的雙語菜單,音譯比例僅占一成,明顯過低,實有檢討必要。英文媒體霸主 CNN 都以全數音譯來肯定中華美食了,我們卻還是畏畏縮縮,怯於使用音譯,這是何苦來哉?

我的具體建議是,介紹中華美食的雙語菜單,除了圖片之外,文字部分先以漢字呈現,再以羅馬字音譯方便溝通,後佐以簡短的英文翻譯促進理解,如:刈包 gua baoTaiwanese hamburger)、肉夾饃 rou jia moShaanxi hamburger)、臭豆腐 chou dou fustinky tofu)、羊肉串 yang rou chuanlamb kebab)。

美食英譯的工作吃力不討好,有些翻譯因觀點不同難有定論,任何人所提的建議都會被檢視批評。正確的合理的優美的,不見得就會勝出,能否廣為流傳,更是誰也無法保證。

稍早在 5 月中旬,世界上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 OED)發佈了新聞稿,說它收錄了 13 個香港的詞彙。我加以檢視,發現與食物有關的幾達一半,絕大多數都是廣東話的音譯:叉燒(char siu)、燒味(siumei)、飲茶(yum cha)、奶茶(milk tea)、大排檔(dai pai dong)。

英雄所見略同。英文媒體霸主 CNN 和英文詞典權威 OED 看法一致,他們翻譯異國美食都偏好音譯,因為這是翻譯的通則,是最常見的做法。鑒往知來,我們不該妄自菲薄。對於美食音譯這條正道,我們要有自信,外國人不懂,是他們該學,不是嗎?

(作者為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