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02, 2016

無手機恐懼症

今天《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無手機恐懼症〉,以下為拙文全文:


無手機恐懼症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7 月以來,擴增實境的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 GO」(Pokémon GO)在全球有限地區發行,年輕玩家人手一機,在各地的歷史建築、社區地標瘋狂捕捉寶可夢小精靈,頓時蔚為奇觀。台灣玩家雖還無緣體驗,不過這股熱潮透過媒體的廣泛報導,許多朋友可能早就望穿秋水了。

智慧型手機橫掃各個年齡層,社會大眾對它依賴日深。低頭族(phubbers)滿街都是,連銀髮族、嬰幼兒也都成了滑世代(touch-screen generation),最近又新增了一個相關的標籤:無手機恐懼症(nomophobia)。

有別於「低頭族」和「滑世代」的英文還沒受到體制的正式認可,「無手機恐懼症」的英文已經登堂入室,正式為權威的英英詞典所收。這 3 個詞彙的英文目前雖廣為各界使用,然收錄於權威詞典與否,是有其象徵意涵的。收錄了,有了英文語言專家的認證和知名出版社的背書,代表的是使用詞彙的人口夠多夠廣,影響力夠深夠遠,詞彙的穩定度也夠。還沒收錄,代表的是詞彙的地位尚未穩固,發展前景有待進一步觀察。


美國最大、最權威的《韋氏足本詞典》(Merriam-Webster Unabridged Dictionary)日前發佈了新聞稿,公告了增收的 2000 個新詞新義,「無手機恐懼症」(nomophobia)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詞典說文解字,說 nomophobia 這個新詞於 2008 年首度見諸文字記錄,來自「no(沒有)+ mobile(手機)+ phobia(恐懼症)」的組合,指的是「沒有功能正常的手機可用的恐懼」(fear of being without access to a working cell phone)。


英國的大型權威詞典《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也收錄了 nomophobia,解釋得比韋氏詳盡一些,指的是「手機不在身邊或無法使用手機所導致的緊張狀態」(a state of stress caused by having no access to or being unable to use one’s mobile phone)。

現象造就詞彙,詞彙反應現象。「無手機恐懼症」(nomophobia)所衍生的心理焦慮與社會現象正在萌芽發酵,值得我們密切觀察,盼能加以重視並早為因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