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05, 2016

“至今思項羽”

今天上海《文匯報》的文學副刊【筆會】刊登了一篇我的隨筆,題為〈至今思項羽〉,以下為見報全文:


至今思項羽

曾泰元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卻對神州大陸有著莫名的嚮往,對中國古人充滿著浪漫的情懷。

從小讀歷史,得知秦漢之際的楚漢相爭驚天動地,項羽最後受困於垓下,自刎於烏江,淒涼而悲壯。成王敗寇,但項羽卻一反此歷史定律,名垂千古,留芳百世,讓我早早就立志追隨他的足跡,到現場去緬懷這位曠古英雄。

數年前,終於有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得以一酬夙願。

我從南京出發,第一站選擇了項羽的出生地宿遷。項羽生於秦時楚地的下相,也就是現在蘇北的宿遷。宿遷雖小,不過市中心卻建設得宏偉壯觀。我信步閒逛,沿路偶有三輪車和出租車朝我按喇叭,熱心地要載我逛逛,都被我一一婉拒。一個人旅行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悠游自在,沒有壓力。我沿著酒店旁的古黃河走,再切到與古黃河平行的京杭大運河,挨著運河南行了幾公里,就見到醒目的古建築群。

看地圖,直覺項王故里應該就是這裡。只是,這金碧輝煌的古建築顯然是明清風格,令人聯想到紫禁城。我問一旁街坊的大叔,才知道眼前所見的是座佛教寺廟,項羽的出生地就在隔壁。告辭前我有點不識趣地問他,你們這兒都姓項嗎?他揮手搖頭不置一語,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問了個蠢問題。

相傳為西楚霸王出生地的梧桐巷,原址歷經天災人禍,早已面目全非。儘管不復當初,但這畢竟是一代豪傑的出生之地呀,我想。項王故里的入口處旌旗飄揚,然遊客星疏。陽光炙熱,遮蔭處卻也涼風徐徐。我坐在據稱是項羽親手栽植的槐樹下,看著由主幹樹皮供給養分長成的新枝綠葉,想像著項羽死而不朽的亙古霸氣。傍晚回到下榻的酒店,點了一盤宿遷的特色菜槐樹花炒雞蛋聊以緬懷。這是我第一次吃槐樹花,覺其口感頗似金針花,然較為乾澀堅韌,讓我聯想到項羽悲劇的結局。

遊罷宿遷,便直奔徐州。徐州古稱彭城,市區的戶部山有個戲馬台,是當年項羽衣錦還鄉自立為王、定都彭城看馬操練之處。那次我到戲馬台已近傍晚,好巧不巧,相機電池正好沒電,相對於我在附近沛縣的劉邦故里拍了許多張照,項羽的悲情命運似乎是冥冥天註定。偌大的戲馬台裡,遊客只有我一人,感覺分外孤寂。我迎著夕陽,想像著當年的項王正處人生巔峰,意氣風發不可一世,閱兵其上萬民臣服,對照著眼前這片寂寥的暮色,反差巨大,令人喟嘆。

項羽受四面楚歌之困的垓下,位於現今安徽蚌埠市固鎮縣的濠城鎮,是個淳樸的農村小鎮。我從徐州過去,要轉好幾趟車才到得了。霸王雕像矗立于古戰場前,我中午時分抵達,放學的小朋友騎自行車從我面前經過,直奔古戰場回家吃午飯,還不時興奮地向我這個外來者揮手致意。碩大的項羽雕像右手高舉,左手摟著自刎身亡的虞姬,兩把巨劍在雕像兩側構成人字形的拱門,守候著後方孤寂的垓下古戰場。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漢爭霸在此定勝負,楚軍兵敗如山倒。我望著曠野樹林,心中泛起的這首《垓下歌》,陪著我靜靜地憑弔這片名垂千古之地。

垓下古戰場再往北走,就是傳說中霸王別姬的虞姬自刎處。虞姬墓位於宿州市靈璧縣的虞姬鄉,兩者的地理距離雖然不遠,但所屬的行政區不同,只有狹窄崎嶇的產業道路相連,沒有定期班車可達,出租車也不願走。無奈之下,我只得先回大城蚌埠,乘車到宿州,到了宿州再轉車到靈璧。靈璧到虞姬鄉的班車不多,為了節省時間我只得叫輛出租車,飛奔一刻鐘才到。這路繞得可遠,不過藉此能在古戰場上迂迴巡禮,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楚漢戰爭仿佛就在身邊上演,倒是個難得的意外體驗。

虞姬墓景區破舊失修,大門深鎖,連售票員都差點找不到門票賣我。我下午 4:30 從工作人員的小門進去,發現還是只有我一個遊客,看著這幅蒼涼的景色,再撫著墓碑上的對聯,實在是感慨萬分:上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下聯"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橫批"巾幗千秋。垓下之戰,霸王項羽陷入重圍,虞姬為了減輕他的負擔,乃慷慨悲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遂拔劍自刎,成了傳唱千古之霸王別姬。

項羽從垓下突圍,往南敗逃至烏江,烏江亭長領船靠岸來救,但他自覺愧對江東父老,堅持不走,乃自刎而亡。烏江在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我輾轉換車,歷經周折,終於抵達了皖東的烏江小鎮。烏江城內有座霸王祠,我到時遊客一樣稀少,讓人覺得淒涼。霸王祠裡有個項羽塚,傳聞是項羽殘肢與衣冠埋葬之處。還有條駐馬河,據說項羽在此欲將愛駒烏騅贈亭長,烏騅戀主,便在河邊的柳樹下絕食而亡。另外還有顆拋首石,代表項羽的自刎處:他把自己的首級贈與追至其身後的"故人"呂馬童,讓他帶回去跟劉邦領賞。

李清照的詩裡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奮勇向前,講義氣重然諾,在推翻暴秦時立下大功,雖後來敗給劉邦,但世人不以成敗論英雄,仍認他是一條頂天立地的好漢,地位不亞於開四百年漢家江山的漢高祖。我在霸王祠內撞了 31 響的鐘,撫著他墳塚上的碑,默念這位英雄蓋世、得年僅 31 的千古豪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