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2, 2015

中國人的聖誕非耶誕

耶誕節前夕,今天的《旺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中國人的聖誕非耶誕〉,以下為見報全文。


中國人的聖誕非耶誕

曾泰元

在大陸,值此歲末年終,歡慶耶誕氣氛熱鬧滾滾,不僅如此,大陸還以基督教色彩濃厚的「聖誕」為官方標準,與無神論背道而馳。我覺得「聖誕」是基督徒用的,非基督徒用並不妥當,應以較中性的「耶誕」為宜。台灣「聖誕」、「耶誕」併行,名稱實有討論空間。

這個「耶」、「聖」之別我早已注意,不過在被外籍學生質疑之後,我才深覺正本清源有其必要。我在東吳大學英文系任教,兼差帶過一門華語,學生絕大多數來自歐洲。有一次有個瑞典學生質疑「聖」誕的妥適性。他說,如果耶穌誕辰叫聖誕,那麼其他文化的先知先覺怎麼辦?這個質疑得到在座其他外國學生普遍共鳴。

挾著西方強勢文化的歐洲學生尚且意識到自身文化潛在的霸權,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我們何苦還輕忽貶抑自我價值,下意識地附和西方,同他們獨尊基督教,不稱「耶誕」而稱「聖誕」?

在台灣,「耶誕」、「聖誕」的使用純屬個人習慣,直覺以為兩種說法應該勢均力敵,使用頻率理當相去不遠才是。想不到我上網谷歌一下,才驚覺彼此差距至為懸殊,獨尊基督教的「聖誕」竟鶴立雞群,遠比相對中性的「耶誕」來的更為普遍。估計這個結果應當是受到「聖誕」是大陸的規範詞語、大陸網民眾多所影響,「聖誕」的說法因而淹沒了整個中文網路世界。

許多人或許不知,舊時「聖誕」特指孔子誕辰、也泛指神佛生日、甚或皇帝生日。「聖經」也類似,舊指儒家經典,佛教經典也嘗以「聖經」名之。何以西風東漸,傳統的「聖誕」、「聖經」就紛紛退位讓座,另取名字?

我東吳班上歐洲同學的文化敏感性,還體現在「星期」和「禮拜」上。我解釋道,這兩個詞語基本同義,可以互換,不過來源不同。「星期」源自中國古代曆法,把28宿按照日、月、火、水、木、金、土順序,分成4組每組7個加以排列,7日為1周。而「禮拜」源自基督徒星期天做禮拜而得名。這班學生也對「禮拜」有意見,認為基督教色彩過於濃厚,相比之下,更喜歡中國傳統的「星期」。

許多人或許習慣「聖誕」、「禮拜」的說法,然此二者卻隱含了以基督教為中心的價值與色彩,對海峽兩岸並不適合。然而在語言慣性的洪流裡,像我這種舉旗呼籲、意欲正本清源的少數人士,大概也只能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吧!

必須承認,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物,語言使用者是最後的仲裁者。雖然「聖誕」、「耶誕」皆可,「禮拜」、「星期」均通,但如果可以選擇,建議還是多說「耶誕」、「星期」。改變,可以由自身做起。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