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30, 2015

日文能,華語不能?

今天《自由時報》刊登了一篇拙文,題為〈日文能,華語不能?〉,以下為見報全文。


日文能,華語不能?

曾泰元

地位崇隆的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日前公布了 2015 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位居榜首的,破天荒的不是個英文單字,而是個「笑得噴淚」的表情符號(emoji)。網路上表情符號的出現與流行,日本人居功厥偉,表情符號的英文單字 emoji,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日文詞彙,音譯自「繪(e)文字(moji)」。

日文把「表情符號」的英文音譯為emoji,大大方方,英文也樂於吸收。相形之下,倘若我們華語人把「甲骨文」的英文音譯成jiaguwen,不曉得要笑掉多少人的大牙、成為多少媒體調侃的話題?

前陣子與日本學者吃飯,滿桌的中式佳餚令他們讚不絕口,然而餐桌上部分食材的英文竟帶著濃濃的日文味。臘味蘿蔔糕,白蘿蔔(daikon)來自日文的「大根」。菌菇白果雞湯,香菇(shiitake)來自日文的「椎茸」,白果(ginkgo)則來自早期日文的「銀杏」(ginkyō,現作 ginnan)。蟹粉海鮮豆腐煲,豆腐(tofu)直接借自日文。就連一旁調味用的醬油(soy sauce),也是日文 shōyu 轉變而來。

我向日本學者分享我的發現,說數百年來日文詞彙對英文的貢獻顯著,近年來依舊持續不斷,讓我們華語人既羨慕又嫉妒,不曉得日本文化裡有什麼神奇的元素,讓英文人這麼著迷,讓英文這麼樂於吸收?他們只點頭微笑,卻靜默不答。

我接著說,昂貴高端的「和牛」,英文不按字面翻成 Japanese cattle / beef(日本牛/牛肉),卻以日文直接音譯為 Wagyu,實在神奇。我跟他們分享道,幾年前的台北國際牛肉麵節曾鬧出翻譯風波,主辦單位把牛肉麵音譯為 new row mian,卻招致各界訕笑撻伐,批為不倫不類,說要改成意譯的 beef noodles。倘若東京舉行拉麵節,拉麵的英文用音譯的 ramen 會有人質疑嗎?會有人堅持非用意譯的 hand-pulled noodles 不可嗎?我自顧自地講,越講越激動。

唉,這實在是令人感慨!英文人以介紹日本事物、音譯日文詞彙為時尚,日本人也視為理所當然。相形之下,我們華語人卻老覺得音譯沒學問,老外也不會懂,一定要在英文裡反覆推敲,方能彰顯自己的學問。許多時候音譯是國際慣例,我們卻缺乏自信,總想迎合老外,跳進英文的框框,自廢音譯的武功。

日文能,為什麼華語不能?文化的精緻、文化的魅力、文化的自信,大概是箇中關鍵所在吧!(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