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0, 2015

重慶隨想 展望馬習會

今天《旺報》的【兩岸徵文】刊登了一篇我的隨筆,題為〈重慶隨想 展望馬習會〉,以下為見報全文。


重慶隨想 展望馬習會

我去過重慶許多次,有學術會議,有交流參訪,也有單純的旅遊。這個作為抗戰時期中華民國首都的重慶,讓身處當今中華民國首都台北的我,有了一種很奇妙的親切感。

2002 年三峽大壩截流前我第一次到重慶,打算坐長江郵輪順江而下遊覽三峽。只記得到重慶時已是傍晚,夜幕降臨後,在燈火通明的江邊美食街吃了火鍋,食畢便驅車上鵝嶺公園的制高點,眺望腳下市中心渝中半島朦朧的夜景。深夜時分從朝天門碼頭上了船,在漆黑中的長江上緩緩揮別了重慶,她真實的樣貌竟緣慳一面。

念念不忘山城鄉愁
後來陸陸續續又去了好幾次,只覺得重慶真是個霧都,從來都沒見過大太陽,也沒見過她掀開薄紗的容顏,蜀犬吠日果然其來有自。重慶也真是個山城,城裡地勢高低起伏,道路九彎十八拐,東西南北揉成一團,地圖失靈完全不管用。重慶更是個火鍋城,麻辣鍋的濃郁鮮香瀰漫著街頭巷尾,是那種勾人味蕾、挑逗食慾的味道啊!離開之後,也成了讓人念念不忘的美食鄉愁。

解放碑、觀音橋、沙坪壩三大商圈名牌聚集,時尚前衛,熱鬧非凡。磁器口古鎮交通方便,遊人如織,街道建築屬明清風格,美食小吃饒富特色。遠郊的大足石刻以摩崖石刻著稱,是佛教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不過這些都是一線的熱門景點,重慶我去過幾次之後,就逐漸轉向較為小眾的二線景點,滿足我對人文歷史的渴望。

有一次到沙坪壩外的四川外語學院參加學術研討會,因地利之便,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到國共內戰時期,在台灣鮮為人知的歷史。

川外位於重慶城區西郊沙坪壩的歌樂山麓,歌樂山是個知名的「紅色旅遊景點」,布滿了國民黨與共產黨鬥爭的血淚史,如渣滓洞、白公館、小蘿蔔頭。

渣滓洞原為煤炭廠舊址,後改為看守所,是國民黨「軍統」(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的前身)囚禁共產黨人的集中營。據說 1949 年底國民黨政府撤守重慶之際,囚禁於此的 200 餘名共產黨人遭集體殺害。渣滓洞我原先毫無所悉,2007 年在南京大學訪學期間才從大陸老師的口中首度得知,實際走了一遭,看到國民黨的黨徽居中,標語與鐵絲網環繞,簡陋窄小的牢籠緊密相捱,讓人感到陰森恐怖,不寒而慄。

遙想大時代二三事
白公館又名「香山別墅」,離渣滓洞不遠,是個性質類似的牢房集中營,關的是層級比較高的共黨人士,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小蘿蔔頭」。小蘿蔔頭的事跡列入大陸的小學課本,在大陸是個家喻戶曉的悲劇人物。他父親是西安事變主謀之一楊虎城的祕書,自己受父母牽連而一起遭軍統關押,1949 年與父母一同被處決於戴笠警衛室,遇害時年僅 9 歲,共產黨追封他為烈士,據說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小的烈士。

我看過孫紅雷領銜主演的大陸知名電視連續劇《潛伏》,對那個大混亂時期頗有感慨。當時的軍統頭子戴笠因飛機失事墜毀,於南京附近命喪黃泉,國民黨政府為了紀念他,因而在士林芝山岩就有了雨農路和雨農國小(戴笠字雨農)。我所任教的東吳大學離芝山岩不遠,因緣際會,這段大時代的故事彷彿就在近在咫尺。

我也看過《周恩來在重慶》的紀實電視連續劇,此劇描寫了抗戰末期到勝利初期,周恩來和蔣中正在重慶談判的鬥智過程,讓我對重慶又多了一份認識。

想想重慶看看獅城
有一次我到重慶,特別找到了渝中區嘉陵江畔的曾家岩 50 號,這裡是 1945 年夏末秋初蔣中正與毛澤東舉行數次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的地方。我進去參觀,睹物思史,心裡想的是,國共熱戰冷戰多年,對峙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什麼時候才會再有一次類似的高峰會談,一場國共最高領導人的會晤?離開之時,我在留言簿上寫下了我如是的期待。

我的盼望並沒有讓我空等太久。2015 11 7 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席近平,終於在新加坡首度會晤。這海峽兩岸歷史性的一刻,全球都熱烈關注。雖然雙方各有盤算,不過畢竟是跨出了良性互動的第一步,馬習會能夠舉行,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成就。

1945 年蔣毛的重慶談判,2015 年馬習的獅城會晤,這個歷史性的篇章,居然寫了整整的 70 年!想想重慶,看看獅城,衷心企盼兩岸從此不再折騰,一起努力共創和平雙贏的新局。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