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9, 2014

台灣為何稱熊貓為貓熊?


今天,廣東深圳的《晶報》刊載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台灣為何稱熊貓為貓熊?〉:

台灣為何稱熊貓為貓熊?

曾泰元

近日,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明星動物 圓仔亮相,遊客蜂擁前來爭睹。

這讓人驚呼讚歎、可愛無敵的圓仔,到底叫 貓熊還是 熊貓

2008 年 12 月底,大陸的 團團圓圓” 歷經幾番波折終於抵台,那時就引發了一波關於名稱問題的熱烈討論。台灣的動物學家以及台北市立動物園都主張叫 貓熊,連馬英九都跳出來為此正名,說外界沿用的大陸說法 熊貓” 其實是個誤稱,panda 是熊不是貓,應正名為 貓熊

動物專家的觀點當然沒錯,panda 與熊的親屬關係近,與貓的親屬關係遠。然而中文名稱涉及語言,就有待商榷了。

首先,有人聲稱 熊貓” 是現在大陸特有的說法,這個論點大有問題。事實上,熊貓” 正是 1949 年之前國民黨政府在大陸時期的標準用語,當時出版的權威詞典,如《中華大字典》、《辭海》等,均稱 熊貓” 而無 貓熊1949 年之後台灣延續這個稱呼,各大詞典也只見 熊貓” 不見 貓熊,如《重編國語辭典》、《新辭典》。可見 熊貓” 並不是大陸獨創的專利。

再者,熊貓” 的稱呼也符合動物學家的見解。熊貓” 的詞序展現的是一種傳統漢語 大名冠小名” 的結構,也就是主名詞在前,修飾語在後。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臉蛋(蛋形的臉,而不是像臉的蛋)、蝦米(米粒大小的蝦,而不是像蝦的米)、林海(海洋般的森林,而不是森林般的海洋)。熊貓” 也一樣,所要傳達的是 像貓一樣的熊,而不是 像熊一樣的貓

今天台灣 貓熊” 的稱呼咸信是個以訛傳訛的結果,起因似可追溯到過世近 20 年的文壇 老蓋仙” 夏元瑜。動物學家出身的他 35 年前寫了一篇隨筆《一錯五十年——為貓熊正名》,提到了抗戰時期四川某博物館的一個歷史插曲:應該由右到左的標示被搞錯了方向,原本的 貓熊” 也就因而被誤讀為 熊貓。此未獲證實觀點後來又經多人引用,成為馬英九呼籲為 panda 正名的依據。

電影《功夫熊貓》和續集皆在台熱映,許多人原本習慣已久的 熊貓” 因電影而更受強化。有關單位硬要大家把行之有年的 熊貓” 轉成 貓熊,讓許多人都無所適從。希望傳統的名稱 熊貓” 有機會能夠鹹魚翻身,重新獲得認可,台灣民眾的內心可以不再因為熊貓的名稱而糾結。

(作者為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