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1, 2013

三訪朱自清〈背影〉月台


今天《旺報》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三訪朱自清〈背影〉月台〉。原稿 1500 多字,被編輯刪去了近 200 字。以下為未經刪節前的原稿:

三訪朱自清〈背影〉月台

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傳誦數十年,我國中那時讀來就覺得情感真摯,文筆雋永,描述胖子朱爸爸在南京浦口火車站的那段尤其鮮活。蕭瑟的冬日裡朱爸爸一身盛裝給兒子送行,在月台與鐵道間努力、謹慎地爬上爬下,就為了到柵欄外給朱自清買橘子。我們單從文字去品味想像,依稀也看到了作者晶瑩的淚光。一齣感人的電影,彷彿就在眼前上演。

那年我正好客居南京,一個冬末春初的禮拜六,寒風陰冷偶細雨,我也不知哪來的興致,吃過午飯後就背起相機,從鼓樓搭上 31 路公車,沿著中山北路抵終點站──下關的中山碼頭,再搭渡輪過長江到對岸的浦口。我從浦口碼頭一出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數十輛紅色的三輪「摩的」(載客摩托車),原本安靜地各據一角,見旅客出站立刻發動引擎,迅速地往出口處卡位。我穿過車陣,越過碼頭前的臨江路,馬上就看到了「南京北站」四個大字,靜靜地高掛在米黃色的三層建築樓頂,這就是朱自清 1925 年搭津浦鐵路到北京、朱爸爸奮力過月台買橘子的那個浦口火車站。據說這裡基本已經廢棄,現在只作為客車維修場以及貨車車站。

我興奮地在車站附近四處探望,發現車站大樓門窗深鎖,建築的形制樣貌,透露出歷史的滄桑。我湊到玻璃窗邊往裡看,裡頭空無一物,隨即注意到旁邊有「非鐵路工作人員禁止入內」的標示。我有點猶豫,不曉得是不是到此為止,在外面照幾張相就該乖乖打道回府。但後來想想,朱自清不朽名篇〈背影〉的主場景就差幾步之遙,而且裡面一片破敗荒蕪,似乎沒人管理。既然人都來了,我心一橫,就大剌剌地從側面的縫隙鑽了進去。車站大樓的後方是月台區,裡面停了幾列待修的舊車廂。月台有四個,有著舊時典雅的傘型長廊和拱形雨廊,但找不到〈背影〉文中月台的柵欄,也看不到賣橘子的攤販。

再往前一走,哇!春寒料峭的廢棄車站內,矗立在我眼前的,竟是一長排蒼涼絕美的法國梧桐。寒風瑟瑟,詩意盈盈,心中的感嘆,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蕭索的月台,太適合別離了,太符合〈背影〉裡的基調了!遊客,只有我一人。〈背影〉,完全被我佔有。我的心中,泛起了愛沙尼亞作曲家阿福·佩爾特(Arvo Pärt)的名曲〈鏡中鏡〉(Spiegel im Spiegel),在回程的路上,還不斷地在我心頭低吟回蕩。

兩個月後,我帶了兩位台灣的學者二訪浦口火車站。我們一樣從下關坐渡輪過長江,一起去朱自清〈背影〉的場景探源。不過氣候轉暖,陽光燦爛,蕭索已經遠颺,但為了使大家盡興,我特地買了一袋橘子,把它平鋪在月台上,讓每個人輪流在鏡頭前模仿當時的朱爸爸,做出努力攀爬的模樣。

一年後,我又到了南京。舊地重遊,我一安頓好就直奔中山碼頭,搭渡輪越長江抵浦口,為的就是要再回味一下〈背影〉的月台。

時節跟前一年初訪時一樣,天空一樣的陰,氣溫也一樣的低,想必所見定是一樣的景。詎料我進了車站月台,看到眼前二、三百公尺的法國梧桐全被砍頭,光禿一片,氣得髒話差點脫口而出。一個穿制服的車站工作人員經過,我問他樹這麼漂亮為什麼要砍。他打量了我一會兒,冷冷地說:「這樹妨礙我們幹活!」

失望之餘,正好包包裡帶了兩顆橘子,我便把它取出放在月台上,替朱自清、過月台買橘子的朱爸爸,以及許許多多深愛著這些樹的人士,表示沉重的哀悼。

後來才得知,法國梧桐在冬天需要做整形修剪,否則會導致樹形雜亂無章,大大降低其觀賞價值及遮蔭效果。適時的修剪,短期內就能使樹形雄偉端正、挺拔優美,枝幹疏密有致。看來,我三訪〈背影〉的月台時差點怒飆髒話,根本是所知不足,情緒用事。

今年年中,南京傳來浦口火車站的新聞,報導說它被列入大陸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這則消息讓曾經三度走訪〈背影〉場景、從事文學尋根之旅的我心中憂喜參半。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意味著上層的重視,有較多的經費來做修繕維護。然而福禍相倚,列入名單之後也可能招來更多的觀光客,一個文學歷史的淨地會不會因而走調,從此變得市儈庸俗?令人憂心哪!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