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1, 2013

菜英文 給魚吃不如給釣竿


今天《人間福報》刊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菜英文 給魚吃不如給釣竿〉。原稿經報社編輯刪節,某些語句因而變得有些跳躍突兀,未經刪節的原稿複製如下:

週末大考中心舉辦了英聽測驗,報考人數暴衝,為開辦三年來之冠。英聽測驗與大學入學的關係日益密切,報考人數直逼學測,加上城鄉差距明顯地影響了考生的成績,因此引來了許多人的重視。

在台灣,英文的話題經常會登上檯面,受到媒體的重視,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報導出來的似乎總是以負面的新聞居多。

英文是當今最重要的國際語言,是全世界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許多新知都以英文記載,並靠電腦網路傳播,懂英文,彷彿就能通往世界其他的角落。藉由英文,我們也才能讓外人注意到我們的存在,認識到我們的價值,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

台灣上自政府下至民間,幾乎都在拚英文。不只各種考試要考英文,連在夜市賣小吃、在偏鄉的派出所當警察,都可能會用到英文。英文程度達標,似乎是學業、工作更上層樓的敲門磚。

英文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然而落實到英文學習,問題卻依然如故。國內英文教育的成效不彰,早已為人詬病。沉痾已久,環環相扣,盤根錯節,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然而「激發動機」與「因材施教」,或可視為二帖良方。

點燃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遠比死板板的規定來得有效。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對英文不感興趣,出版社的教材編得再好,學校的老師再怎麼努力,到後來都是白搭。

喜歡林書豪的,可以引導他們去關注林書豪的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喜歡小賈斯汀的,上課不妨介紹他的經典名曲,讓學生聽歌學英文。與其給魚吃,不如送釣竿讓他們自己去釣。學生在英文學習的道路上,若能找到足以激發他們興趣的關鍵點,那麼一切就可能迎刃而解。有興趣就會有熱情,有熱情就會主動想辦法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除此之外,我們更應該大膽拋棄面子問題,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只為了輸人不輸陣。決策者要能打破課綱、目標的枷鎖,先把一體適用的課本和進度擺到一邊,診斷出學生的病灶所在,因材施教,對症下藥。英文字母認不全的,從英文字母教起;單詞不會拼的,一個一個帶;句子不會寫的,一句一句來。讓學生自己跟自己比,除了絕對的分數之外,輔以相對的「進步幅度」來衡量學生。如此一來,學生只要學,就會有進步,有進步就會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就能多些興趣和動機,就能主動學習。如此良性循環,不正是教育的目標嗎?

若是大家能夠放下身段,認清事實,因材施教,從根著手,假以時日,學生的英文能力哪有不提升的道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