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0, 2013

南大一年 平淡而幸福

今天《旺報》登了一篇拙文,題為〈南大一年 平淡而幸福〉,寫的是 5 年前我離寧返台的心情。2008 年夏,我離開了訪問一年的南京大學,現在回想,往事歷歷,心中盡是感恩。


南大一年 平淡而幸福

那一年秋天,我從任教的東吳大學休了一年的長假,選擇客居南京,到南京大學的雙語詞典研究中心訪問。

南京,這座民國的首都、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讓來自台灣東吳大學的我倍感親切。事實上,我因著旅遊或參加學術會議,早些年已去過南京幾次,南京給我的印象有歷史有地理,有美食也有文學。

事隔多年,再度動身去南京之前,我憶起了這些豐富多彩的意象,發現我最懷念的,不是歷史的厚重,不是地理的壯闊,不是文學的積累,也不是美食的誘惑,卻是南京無所不在的綠。雖然許多南京人抱怨綠樹已遠不如以往多,可是當我想起市區內許多馬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撐起了一條條的綠色隧道,粗壯高聳林蔭蔽空,心中泛起的是靜謐,是悠閒。信步走它一回,心中的浮念,便能逐漸沉澱。

還記得那年8月底我初到南京時,正好趕上盛夏的尾巴。兩位詞典中心的老師還特地到鼓樓校區的天津路門來接我,幫我扛行李到單位。稍事休息後,中心主任魏教授便陪我到南園的外教公寓辦手續安頓,單位大老、精神導師張教授,還特地在他草場門外公館附近的「兩岸咖啡」設晚宴幫我接風洗塵。我作為訪問學者的第一天,詞典中心的老師就像個樸實的暖水瓶,幫我阻絕了外面的酷暑,暖透了我的心扉。

到南大訪問長住之前,我的人生才經歷了重大轉折,東吳大學恰巧給了我這一年的長假,真是何其幸運。我把我的情況跟詞典中心據實以告,長官同仁也都能包容體諒,建議我四處走走看看,並把我這個「訪問學者」擴大詮釋為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的訪問,而不僅僅是學術專業上的訪問。有了他們的背書,我的遊心就更無所羈絆了,除了南京走透透之外,整個神州大地也都快被我走了個大半。

我在南大期間平均一個半月返台一次,停留半個月左右,回到南京後又經常四處趴趴走,乖乖待在南大的日子著實不多,到後來內心都有些愧疚不安。那一年,我享受了充分的自由,去悠遊,去翱翔,去探索,南大對我的行蹤似乎也從不過問,或者單位的領導也都一一幫我擋了下來,不讓我知道。他們替我築起了一層堅實的防護罩,總讓我安心,總讓我放心。

詞典中心基本上是個研究單位,少數老師還帶了研究生。中心老師全在校園深處的丁字樓樓上忙著編詞典、寫論文、備教案,辦公室氣氛靜默而嚴肅。樓下是碩博士生的研究室,大家也都兢兢業業,讀書寫作,少有言笑。自從我來了以後,據說我爽朗的笑聲穿透了牆壁和天花板,給整個單位帶來了歡樂,我活力、搞笑的出現,給大家添了許多朝氣。

搞笑歸搞笑,相關的學術研討會與專題講座,我還是積極參與,裡外幫忙的。博士生的論文寫作,我給予精神鼓勵和經驗分享,並幫他們的英文摘要修改潤飾。我與詞典中心的學術資源互通有無,與碩士生合作撰寫論文,贈送專業書籍期刊。這種種交流雖然不多,但也留下了明顯的足跡。

曲終人散時,仍須一別。在離開南京、打道回府的前一天,南大的暑假已經開始。午時不到我一如既往,拉開詞典中心研究室的木門,靜靜地走出丁字樓,沿著外院圖書館前的林蔭小徑,在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中往南穿過教學樓。出了教學樓,迎面而來的是林蔭夾道的法國梧桐,汽車、助力車、電動車、自行車、三輪車、行人各憑本事,徐徐地交織前進。出了漢口路大門,左右兩側又匯入了車潮人潮,計程車、快遞公司,送貨的、等人的、拍照的、過馬路的,全在「南京大學」四個大紅字底下熙來攘往。

過了工行取款機前的隊伍進了南園生活區,順著噴水池左拐直行,打包搬家的、出清雜物的占滿了沿路的人行道,以往無所不在的暖水瓶也只剩寥寥無幾。

習慣的二樓食堂那天人潮稀疏,不銹鋼碗裡的紫菜蛋花湯、炒花椰菜、紅燒肉、五毛錢的米飯,就這樣伴我度過了一段寧靜的午餐時刻。

在南大一年,種種的感動真是一言難盡,平淡而幸福,簡單而豐富。多年後再度回想起來,心裡面有的是滿滿的感謝。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