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03, 2013

刈包的英文與狂犬病的中文




今天《中央日報》網路報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刈包的英文與狂犬病的中文〉。

刈包的英文與狂犬病的中文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昨天媒體有兩則新聞,表面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稍加深究,卻都跟翻譯有關。

一則是美食。台北以其美味優質的路邊小吃,獲選為全球十大美食景點,而其中刈包(或作「割包」)更被視為非嘗不可。另一則是狂犬病疫情。有網友在臉書發起連署,希望把狂犬病正名為「拉皮斯病」(或「瑞比斯病」),以免大家望文生義,聞犬色變,讓狗狗背了黑鍋。

先說刈包。我登陸了把台北評為全球十大美食景點的美國網站 Bunkycooks,發現記者把台灣常見的這道平民美食直接音譯為 gua bao。事實上,之前《紐約時報》也曾經為文介紹過台灣的刈包,用的英文就是乾乾脆脆、我手寫我口的音譯詞 gua bao。「刈包」的英文 gua bao 迄今尚未被英英詞典所收,目前市面上唯一做此嘗試的,當屬《麥克米倫高級英漢雙解詞典》。這本詞典 2008 年出版,當時就在附錄裡率先把「刈包」翻成 gua bao,再佐以簡短的英文解釋 Taiwanese hamburger(台式漢堡)。

根據我的研究,在翻譯此類文化特色詞時,音譯是最常採取的策略,如 jiaozi(餃子)、feng shui(風水)、mah-jong(麻將)、wuxia(武俠)都是,這幾個音譯詞均見諸權威的英英詞典。

再說狂犬病。這個名稱行之有年,大家都已經習慣,不過的確會讓人產生不必要的聯想,直覺地把它跟犬隻劃上等號。這是個名實不符的例子,因為許多動物都可能會傳播狂犬病,不僅限於狗。當然語言中名實不符的例子俯拾皆是,譬如河馬不是馬,雞絲麵沒有雞絲,然而狂犬病由於與致命的疫情有關,許多人因此不明就裡,因為恐慌而想棄養狗甚至撲殺狗,所以更需要謹慎加以面對。

有動物保護團體呼籲,不如採取狂犬病英文 rabies 的音譯,將狂犬病正名為「拉皮斯病」,因為少了「狂犬」,望文生義的聯想就不會再有,狗狗也就不會獨自扛起這個罪名。這個呼籲在網路上得到了踴躍的連署,不過也有人質疑改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阿茲海默症」舊稱「老年癡呆症」,這個「老年痴呆」的標籤曾經污名化了老人,讓年長者有受到歧視的感覺。後來醫界採取了 Alzheimer’s disease 的音譯,沖淡了年齡歧視的成分,大家也逐漸習慣這個「阿茲海默症」的新名稱,是個改名以減少誤解、淡化歧視的成功案例。

許多人在中英互譯時本能就排斥音譯,總認為音譯大家都會,簡單直白而缺少學問,而且音譯出來的是個全新的說法,容易造成語言使用者消化理解的障礙。殊不知多數人鍾情的意譯雖能加速溝通,但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讓人望文生義而造成誤解。音譯則另起爐灶,能避免如此之弊端,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再者,一回生二回熟,音譯詞多看多用,全新的說法便能逐漸習慣。

這原本毫不相干的刈包與狂犬病竟有共同點,居然在「音譯」上找到了交集。看來,美食與疫情不僅一線牽,還能為跨文化的翻譯架起一座橋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