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2, 2013

小龍年說說 “龍” 該怎麼英譯


今天上海《東方早報》A23 版的 早報自由談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小龍年說說 該怎麼英譯


曾泰元(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龍年剛過,蛇年已至。蛇的形象陰冷,在中華文化裡經常代表著邪惡狠毒,所以有人委婉地稱之為小龍,希望能與祥瑞尊貴的龍有所連結。

這大龍小龍之事,又讓研究詞彙翻譯多年的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場關於 的論戰。當時學界為 的英譯爭得沸沸揚揚,如今事過境遷,我們不妨平心靜氣,就事論事。

那場論戰的批評方認為,“dragon” 作為中國龍的英譯,實乃善惡不分,指鹿為馬,是個嚴重錯誤,必須嚴肅加以導正。他們從 的傳統英譯 “dragon” 著手,藉由鬆動語言學上的能指(語言符號)和所指(事物觀念),希望讓 “dragon” 這個語言符號與中國龍脫鉤,藉此與 “dragon” 所代表的負面形象劃清界限。

西方傳統的 “dragon” 是只蛇蜥一體的神話怪物,千百年來象徵了邪惡恐怖,與華人心中象徵祥瑞、皇權的龍,有著天壤之別。這條 “dragon” 是古英文史詩主角貝奧武夫(Beowulf)除之而後快的魔獸,也是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St. George)要殺戮的惡煞。現代英文裡的 “dragon” 也可以用來罵人,指的是凶巴巴、令人害怕的母老虎

中文的龍與英文的 “dragon” 在本義上有些接近,指的都是神話傳說中類似爬行動物的巨獸。可是其含義卻大相徑庭,一個崇高神聖,另一個恐怖邪惡。

當時的批評方積極地為龍另覓新詞,堅決要與 “dragon” 分道揚鑣。因此除舊式的威妥瑪拼音 “Lung”、新式的中文拼音 “Long” 外,部分人士還曾構想出一些頗具特色的創新,如 “Loong”(音譯兼象形,兩個 “o” 代表龍的兩個眼睛)、“Liong”(音譯兼聯想,這是閩南語的音譯,還可讓人聯想到威猛的獅子 “lion”),希望另起詞語對應的爐灶。

2002 年美國出版了一本預測新詞存活率的通俗學術書,名為《預測新詞:它們成功的秘訣》,作者艾倫麥卡夫為大學英文系教授,他歸納分析出新詞存活的五大定律,分別是:使用頻率高,本質低調不招搖,語言社群多元、出現場合多樣,詞形有變化、語義能引伸,傳達的概念歷久彌新。其中最重要的是 低調不招搖。因為低調不招搖,語言使用者沒有戒心,新詞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留下來。

我們不妨以此五大定律檢視這些 的音譯。

“Lung” 在英文工具書裡歷史最久,權威的《大英百科全書》和《韋氏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均有收錄,但威妥瑪拼音已經式微,且此拼法讓人聯想到龍等於肺,難以接受。“Long” 這個拼法與普通詞彙相同,有長長久久之意,不過要這麼一個基礎詞彙增列一條中國龍的新義,恐非易事。“Loong” 雖也見於英語裡與華人有關的專有名詞,但 “oong” 的拼法不符英文規律,把兩個 “o” 詮釋成龍的大眼睛,創意十足,但過於牽強。“Liong” 也有類似問題,“iong” 的拼法不是英文,把它跟獅子 “lion” 扯上關係也是穿鑿附會。

以上這些 的音譯詞充滿了主觀、異質的成分,既招搖又高調,被英文接受的成功率看來並不樂觀。

我們須知,翻譯上的努力往往是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優美的、正確的、合邏輯的、有創意的,不見得會被大家接受,而且有時越努力推動,造成的反彈越大。

語言裡負面、歧視、貶抑的字眼比比皆是,改變詞彙是一條路(如把 “dragon” 改成 “Long”),但卻是一條艱辛之路,因為語言本身有一套機制,人為操控難以左右。另一條值得嘗試的路是,語言符號不動(如保留 “dragon”),讓事物觀念產生質變(比如豐富龍的面貌),那麼詞彙的定義就必須依此修改,這一樣能達到我們的目的。

語言是活的,語義也在流動改變。事實上,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西方世界也已瞭解到,中國龍是一種皇權、尊貴、吉祥的象徵,而不是西方傳統中邪惡的代表。

比如,當代英語的權威詞典《英語牛津詞典》第三版在 “dragon” 的定義裡說,歐洲傳統的龍通常會噴火,往往代表著混亂與邪惡,而東亞的龍則多半是好龍,代表著多產和富饒,與水和天有關。

美國英語的權威詞典《韋氏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收錄了 的音譯 “lung”,不過卻完全沒有解釋,而是以互見的方式要讀者去參看 “dragon” 的一個義項。這個義項明白指出,“dragon” 也指秉性良善的中國龍,在中國神話裡主管雨水。

西方傳統中的 “dragon” 是不好的,是邪惡的化身,但 “dragon” 也可用來指中國龍。用 “dragon” 來翻譯中國龍一開始或許是個烏龍,錯把馮京當馬凉,但現在英文基本上已完全接納了。依此觀之,要不要另起爐灶,給造個新譯,似乎已不是那麼絕對了。

常見的詞彙中,十之八九都是多義的,是什麼意思得看語境而定。“dragon” 也是一樣,在語境不清或是需要特別強調時,不妨在 “dragon” 之前加個 “Chinese” 修飾,以 “Chinese dragon”中國龍)的面貌呈現。

多年前的爭論如今已經沉澱,現在的這個答案,應該可以算是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定論了吧!

(按:類似的內容我曾經在台灣發表過,不過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大陸的媒體似乎也歡迎在台灣發表過的文章。今天《東方早報》的這篇文章,我綜合了以前的見解集其大成,並加以增刪修訂,首度在大陸的媒體刊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