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04, 2012

詞典的消失與重生



詞典的消失與重生

【中央日報】網路報 2012/9/4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這幾個月以來中時報系好像成了喪家之犬,內人出走,外人喊打。我對媒體沒有研究,不過看到蘋果砲轟中時、中時槍打蘋果,雙方好像積怨已久,這陣子拼命地公器私用。其他媒體對中時或冷嘲熱諷,或加入戰局捅它幾刀,讓我這個局外人看得真是,唉,迷迷糊糊,亂象一堆。媒體大抵都是一丘之貉,五十步在笑百步,實在令人失望。

先撇開這些亂象不談。上個月我一天早上到理髮廳理頭髮,等待之時翻了翻店裡的幾份報紙。中國時報的一個版面吸引了我的注意,讓我細讀良久。它以一整版的特大篇幅,深入報導了一個我感興趣的冷門題材,探討了詞典的消失與重生,讓我喜出望外。

詞典學 (lexicography) 是我的專業領域,然詞典研究擺在這裡實顯突兀,不過一份報紙願意做個專題來加以探討,精神值得我們欽佩。

編詞典是個極端孤寂、耗時甚久的工作。編者為了記錄相關的語言以成「詞」彙之「典」,常須大量蒐集語言材料做成索引檔案,抽絲剝繭分門別類,萃取出其中關鍵的字詞,按一定的方式加以編排,逐條釋義,並提供相關的資訊,如字形、發音、詞性、例證、用法等等。

遠者,有德國格林兄弟 (Brothers Grimm) 所編的《德語詞典》(
Deutsches Wörterbuch)。這兩位以格林童話聞名於世的兄弟也是世界頂尖的語言學家,他們從 19 世紀上半葉起就開始擘劃一部規模宏大的詞典,打算收錄上自馬丁路德下迄歌德、時間跨度 300 年的所有德語詞彙。他們孤寂努力了 30 年,過世時只編了三分之一,死後有其他學者陸續接手,整部詞典時至 20 世紀中葉才得以出齊,全書 32 卷的規模,前後共花了 123 年的時間。

接著,有英國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受到德國格林兄弟的啟發,英國的「語文學會」(Philological Society) 在格林兄弟 20 年後決議編纂一套大型的英語詞典,來記錄自古至今所有的英語詞彙。首任的主編為自學成功的語文學家莫瑞 (James Murray),他埋首於自家的工作室「書齋」(Scriptorium) 36 年,消化、處理重達數英噸重的資料,直到過世為止。經過了前後共計 71 年的冗長歲月,主編中途數度易手,10 巨冊的詞典終於在 20 世紀初出齊。第二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於 1989 年出版,共有 20 巨冊,第三版的編輯工作還在積極進行中。

近者,就是去年才出版的《芝加哥亞述語詞典》(Chicago Assyrian Dictionary)。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仿效《牛津英語詞典》,於 20 世紀初開始編纂古代兩河流域的阿卡德語 (Akkadian language) 詞典,前後歷時長達 90 年,編輯工作由跨國團隊薪火相傳,接力合作,才於去年完成。這套中亞古文明的詞典巨著共 21 冊,總頁數達一萬頁,如同一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百科全書。

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這樣類似的身影多所有之。他們出於對語言的熱愛,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不計任何成本,一頭便栽進浩瀚的詞海,縱入繁瑣孤寂的詞典編纂。他們或是傳教士,或是學校老師,或是語言學家,或是文史工作者,或只是單純的熱心人士,忍受了孤寂,不為任何名利,燈下案前孜孜不倦,只為了成就一個夢想。

文人的孤寂身影,時間的漫漫長河,益發令人肅然起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