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5, 2011

《遠東英漢大辭典》的規模

小時候住虎尾,還記得有一回去好朋友家玩,看到在國中教英文的朋友母親有一本大如枕頭的《遠東英漢大辭典》,讓喜歡英文的我不禁從心底發出了讚嘆之聲,翻閱著那本大詞典,竟差點忘了時間。

《遠東英漢大辭典》在出版後最為人所矚目的,當屬其睥睨市場、號稱逾 16 萬的收詞量。1975 年以前,海峽兩岸最大的英漢詞典都還只有數萬個詞條,《遠東》以超過一倍的規模,在當時鶴立雞群,讓人仰之彌高。

然而質疑《遠東》收詞量不實的聲音,卻一直都沒有斷過。有學者聲稱,若按照傳統只計詞目 (headword) 和其內詞條 (run-on entry) 的算法,《遠東》只有 11 萬多,比所聲稱的 16 萬有餘,足足少了 5 萬。

我對這些質疑的聲音感到好奇,於是日前便抱著求證的心情,自己用土方法花了點時間作人工的抽樣驗證。《遠東》正文有 2475 頁,我每 100 頁固定抽取其中的第 74 頁,逐一統計該頁的詞條數 (含內詞條),最後將每頁的數字加總得到 1519,再除以抽樣的頁數 25,得到每頁的平均詞條數 (含內詞條) 是 60.76,復以此平均數乘以總頁數 2475,所得的乘積為 150,381,此即粗估的收詞量。

當然,用不同的方法再做一次詞條抽樣,所得的詞條總數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在《遠東》尚無電子檔、精確的數字還無法取得之前,我們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一頁一頁地做手工抽樣檢測。依此法推估出來的 15 萬,雖仍不及《遠東》所標榜、逾 16 萬的收詞量,然而卻已經頗為接近這個當時的神奇數字了。《遠東》或許在收詞量上打了場小小的迷糊仗,但比起當今世界詞典市場自吹自擂、廣用障眼法誤導社會大眾的宣傳手法,應該還不至於太過離譜才是。

《遠東》這看似壯觀的收詞量也與它所採取的美國詞典傳統有關。主編梁實秋留學美國,加上台灣社會當時重度依賴美國,在在都促使英文詞典的編纂向美國取經。美國出版的語文詞典傳統上兼具百科性,所以人名、地名、事件名等知識類的詞條,都大量進入了詞典,《遠東》收詞量自然膨脹。此外,複合詞從例證 (example) 提升為主詞條 (main entry)、縮略語也從自由組合 (free combination) 獨立出來有了詞目的地位 (lemma status),這些常見的美國詞典傳統同樣反映在《遠東》之中,收詞量再往上攀升,乃是意料中的事。

美國最大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一巨冊,2,718頁,收詞量號稱高達 46 萬。英國血統、英語詞彙的聖經《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第二版多達 20 大冊,21,730 頁,規模是《韋氏》的 8 倍,詞條總數卻只有 29 萬餘,尚不及《韋氏》的三分之二。長久以來美英兩派對詞條數量的計算方式寬嚴有別,《遠東》沿襲了美國詞典的百科傳統,計算收詞量時也採取了美國較為寬鬆的標準,其所號稱 16 萬以上劃時代的收詞量,應該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以理解。

話說回來,《遠東》的規模龐大,語文、百科兼收,術語、古語、方言、外來語、俚俗鄙語併錄,對新詞語的蒐羅亦下了些功夫,並提供了足資參考的中文翻譯或解釋,對於當時詞典資源相對匱乏的英文工作者而言,大致滿足了他們求大求全的內心渴望。

不管是接納或者批評,《遠東》如此的規模在當時實屬空前,這要等到近 15 年之後,才被《國際英漢大辭典》(張芳杰主編,1989)、《英漢大詞典》(陸穀孫主編,1989/1990) 打破。

照片是梁實秋在山東青島魚山路 33 號故居的巷口。他 1930 年代初曾在當時的國立青島大學任教,兼外文系主任與圖書館館長。

No comments: